□ 张鸿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人才培养的高地,高校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深刻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深化改革,积极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大胆开展先行先试,加强优质制度供给,努力探索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教育新机制、新体系、新模式,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深化高校改革的必然性
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全国同频共振,正处在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历史阶段。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方面,山东理应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
山东高等教育基础好,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发展劲头足,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然而,山东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仍然滞后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而不强的局面仍然比较突出,改革的动力仍需增强,“双一流”创建成效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在承接新一轮科教人才中心高地建设和转移方面吸引力表现不够强劲,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创新等方面贡献相对不足,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颠覆性成果不够多。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山东坚定不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加快落实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作为重大的任务,积极回应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锚定山东高等教育战略定位,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聚焦人才培养质量、聚焦高水平科技创新、聚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发挥高等教育示范引领作用,为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深化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学以致用,围绕办学特色打造学—研—用一体化机制,抓好理论学习与改革实践的生动结合。要科学把握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变”的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提升,“不变”的是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农林高校,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将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需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科技人才需求,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核心,着力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坚持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坚持以绿色农业工程为学科特色,通过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建设绿色农业工程研究院、举办绿色农业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方式,高站位谋划,具体处着眼,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用实际行动回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对高等农林教育科技人才供给的热切期盼。
以制度化改革创新释放新动能
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源头,要以制度化改革创新释放高等教育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是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关键之举。面对高等教育竞争发展态势,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壮大人才队伍规模、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部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才集聚高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机制”。对此,高校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加快高校创新活力激发的体制机制改革。要进一步压实党委统一领导、主管部门创新作为、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教学单位主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要以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研发效能为导向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多元化评价内容、科学化评价方式,推动评价改革与建章立制相衔接,增强改革针对性与实效性,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才集聚高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机制。要通过探索完善有组织学科建设、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教学、有组织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培育和锻造有组织改革发展的组织力、领导力。尤其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要,瞄准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卡脖子”短板领域等产业创新需求,立足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链升级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专业发展重塑、教育教学要素整体优化、教师能力提升,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要深化校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建立制度激励为主体的管理体系为目标,加快构建“院为实体”的“院办校”管理模式,调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全体师生创造力。
助推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
树立系统观念,以规范、科学的制度化建设新成效助推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跃升。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实现这一目标须系统谋划、整体设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育规律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
山东高校要聚焦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人才、科教中心高地的目标,对标国内国际建设经验,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以优质教育制度供给激发高校发展生机活力。要将高校治理工作作为系统性工程,遵循“结构决定功能、人事决定动能、制度决定效能”的原则,构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以校院两级治理体制改革为“四梁八柱”的学校治理体系,以现代化治理破解影响高校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更好地把治理效能转化为改革势能、发展动能。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基础上,着力推进高校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完善高校依法办学的治理架构体系,实现高校治理支撑管理要素效能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高校治理文化和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立起法治框架下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从而全面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功能,确保高校各项办学活动有法可依、有制可循。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将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深化改革,要以党建提质培优赋能为主线,以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重点,以政治领航、思想铸魂、强基固本、队伍锻造、清风护航、思政育人为牵引,努力打造铸魂、赋能、引领的特色党建品牌,发挥党建的引领力、影响力、推动力。要突出抓好干部队伍、党务工作队伍、思政工作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引领改革中的主导作用,把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新时代学校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坚骨干力量,发挥广大师生在推进改革中的主体作用,破除改革“中梗阻”,使改革效能和红利惠及师生,服务发展。
(作者系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