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赋能,非遗呈现“年轻态”

职教赋能,非遗呈现“年轻态”

2025-03-07 大众日报 20版

  □记者韩凯报道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沾化枣木雕刻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丁国勇(左二),现场给职业中专的学生演示枣木雕刻技巧。

  □ 本报记者 韩凯 本报通讯员 王军
  3月1日是农历二月二,滨州市传统工艺汇在惠民县皂户李镇火把李村开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活动增加了一项赛事——滨州市非遗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吸引了滨州市13所职业院校参与比赛。
  活动中大量年轻人、“年轻态”作品的出现,让人看到了两者碰撞出的火花。由滨州市技师学院带来的非遗剪纸服装展示成为焦点。两名学生身着“龙凤袍”在现场展示,服装、头饰和手里的雨伞、折扇都带有鲜明的非遗剪纸元素。这一组作品出自该学院经贸系剪纸社团师生之手,是非遗剪纸与服装设计的一次跨界合作。
  “在非遗进校园基础上开展产教融合,是我们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除了“龙凤袍”,滨州市技师学院老师还重点介绍了他们带来的各种“小玩意”。展台上,带有剪纸元素的小饰品在保留传统风格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不锈钢或热塑材质、激光切割、萌趣造型……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碰撞,让这些“小玩意”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心。
  从小学到高职,持续多年的进校园工作给非遗注入了年轻血液,也让其融入了年轻基因。作为惠民县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惠民泥塑这几年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传统的惠民泥塑题材是娃娃,如今的惠民泥塑娃娃早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造型和色彩搭配。在惠民泥塑从业者杜增香的作品中,一对男女造型的娃娃梳着朝天辫,穿着中式服装,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杜增香的网店里,这对娃娃卖得很火。
  近年来,惠民县通过搭平台、育人才、拓产业,积极探索职教赋能非遗传承保护新路径。各项工作开展以来,新增非遗职业技能人才3600余人,非遗相关产业年交易额达3.35亿元。其在促进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互促共荣方面的一系列做法,得到了滨州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非遗的传承问题不是单纯靠保护就能解决的,根本的是要让非遗与更多年轻人产生关联。”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副主任刘从越认为,非遗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不但为非遗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更让越来越多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贴近年轻人群体。
  惠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带来了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的木版画,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木版年画的木刻工序,又引入了电脑设计制图,再加上年轻人对美的表达,最终出来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今年,该校专门给文化艺术系腾出一栋教学楼作为非遗传承工作基地,启动非遗代表性项目电商平台运营,把师生的非遗作品推向互联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