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深化校城共生 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潍坊科技学院:深化校城共生 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5-03-26 大众日报 15版
  □魏华中
  
  作为扎根“中国蔬菜之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潍坊科技学院始终将服务区域发展作为办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宿。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立足现代农业与区域产业转型需求,构建起“需求锚定—制度驱动—协同育人—生态共建—价值反哺”五位一体的社会服务范式。通过将“四个服务”融入育人全过程,不仅形成富有特色的转型发展路径,更以反哺区域经济的实践成效,生动体现了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初心担当。
需求锚定:
精准对接区域需求
构建校地发展共同体
  立足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与寿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发展需求,潍坊科技学院建立“学科—产业”动态映射机制,聚焦现代农业、高端装备、海洋化工等区域主导产业,构建农业工程、机械制造、化工材料等五大应用型学科集群;联合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智慧蔬菜产业学院”“现代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学院”,主导制定农业物联网应用、设施蔬菜生产等16项国家及地方标准。这种深度耦合使学校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技术标准输出源”,其设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已在全国20余省份推广应用,助推“寿光模式”向全产业链标准输出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制度驱动:
完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
激活服务新动能
  潍坊科技学院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构建“机构—制度—考核—激励”四维协同体系,全面激活学校社会服务内生动力。
  机构改革破壁垒。学校成立社会服务处,统筹校地合作与资源调配,年均对接企业技术需求超200项,部门协同效率提升60%。制度供给疏堵点。出台《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容错试错“负面清单”,为教师参与技术攻关、挂职服务提供政策保障。考核倒逼强责任。推行“单位+个人”双考核机制,将成果转化、横向科研等指标与职称晋升硬挂钩,实施“红黑榜”动态公示。激励创新提质效。横向收益向一线团队倾斜,孵化智慧农业、海洋化工等省级创新团队,柔性引进产业教授43人,推动12项关键技术落地转化。
协同育人: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锻造产业人才生力军
  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路径,潍坊科技学院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为区域高质量发展锻造“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产业生力军。
  学校着力构建“产业学院矩阵+实战育人平台”双轨体系,形成覆盖13个二级学院的产教融合载体网络。现与潍柴集团、歌尔股份等共建15家产业学院,建立实习实训基地262个,实现了“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双元协同育人。通过校城共建、资源共享,将产业最前沿需求转化为育人标准,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
  实施“双师双能”实践体系,以“教师能力跃迁”驱动“社会服务能级提升”。通过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双向流动,教师每年脱产实践1个月,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乡村振兴项目,同步推动行业专家将产业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
生态共建:
融通校城资源要素
打造共享发展强引擎
  潍坊科技学院以“校城共生”理念为引领,构建教育供给与区域发展高度契合的创新生态圈,为激活内生增长动能提供可持续支撑。
  学校成立寿光市软件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其中,寿光市软件园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63家,卤水资源绿色研发中心为区域化工产业攻克12项关键技术瓶颈。这些平台不仅是技术转化的“加速器”,更成为校地资源互通的“连接器”。同时,在保障教学前提下,学校积极推动图书馆、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场所向企业及社区开放,年均服务超2万人次。
  学校创新构建“博士服务团+智库成果”双轮驱动模式:邹宁博士的生态治理方案被写入地方环保条例,近3年累计形成智库成果142项,实现学术研究向政策供给的跨越。同时,学校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博士行”,针对性开展技术帮扶、法律援助等惠民行动。
  科研反哺教学,实施“横向课题教学化”工程,鼓励教师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拆解为毕业设计选题,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连续5年超87%。
价值反哺:
构建可持续发展闭环
释放校城共生乘数效应
  潍坊科技学院始终将“服务贡献度”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核心标尺,通过构建“价值创造—成果反哺—生态优化”的闭环机制,推动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区域发展形成正向循环。
  深度融入区域经济主战场,学校已成为驱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农业领域构建的标准化体系带动全产业链价值显著提升,海洋化工绿色工艺助力区域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新突破。近3年累计承担横向课题经费突破亿元规模,技术服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获评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单位。
  为实现社会服务价值的可持续转化,学校创新构建“评估—激励—反馈”三位一体赋能机制,精准评估、活力激励、生态迭代,通过企业满意度追踪、政府效能分析,动态完善服务模式,形成“服务—反馈—提升”闭环,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