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破局之举创新之策冲刺“开门红”

以破局之举创新之策冲刺“开门红”

——三月山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2025-03-31 大众日报 02版

  □ 本报记者 李振 于新悦
  暖春三月,万物复苏。全国两会上,山东展现了更加开放、自信、务实的形象,两会后,全省各地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以破局之举和创新之策,铆足干劲冲刺一季度“开门红”,描绘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春景。
观察之一:
双链融合催生“山东首造”

  起飞重量3.3吨依然身姿轻灵,3月15日,由烟台企业壹通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型无人运输机TP1000在青岛首飞。
  “与TP500无人运输机相比,TP1000载重更大、航程更远,二者将形成高低搭配的大型货运无人机产品组合,满足快速发展的低空货运需求。”壹通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负责人金舸说。TP1000是国内首款通过适航审定的载重1吨级无人运输机,填补了我省吨级适航无人机的空白。
  4天之后,“山东首造”再次亮相蓝天。3月19日,由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研制的KX15型号系留气球,在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受端500千伏配套工程验收消缺现场得到应用,这是国内首次将浮空器应用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山东首造”频频亮相,得益于山东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紧密融合。烟台围绕无人机领域,集聚起一批特色企业和科研院所,基本构筑起集无人机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陆海空应用于一体的低空经济全产业生态。济南依托齐鲁科创大走廊等高能级平台,引育空天产业链上优质企业。3月27日,江苏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济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项目战略框架协议,将在济南建设“天兵科技两级可回收火箭总部及制造基地项目”及“重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项目”,济南空天产业贯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记者观察】当下,制造业角逐已从单一零散的技术比拼转向生态协同能力的较量。无论是全链条无人机产业,还是覆盖高校、科研院所和链上头部企业的创新联合体,都是山东以系统思维破解研用脱节的有力探索。精准对接科研“最先一公里”与产业“最后一公里”,相信在山东会诞生更多“首造”。
观察之二:
产业布局加快提升含“新”量

  量子卫星北京地面站收到一份来自南非斯泰伦博斯站的加密信息——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实验现场的照片;南非斯泰伦博斯站也收到了北京站发送的长城图片,完成这次“万里传图”的是“济南一号”微纳量子卫星。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重要代表,未来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其发展同样面临技术、市场、资本等多重不确定性,更需要政策支持以突破瓶颈,加速成长。山东在抓紧布局发展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的同时,也在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3月刚刚开启申报的2025年山东省首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新增设“人形机器人”专项,推动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感知、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3月27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明确今年将编制出台《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发展规划》《起步区未来产业发展及山东未来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将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指引。
  【记者观察】政策的靶向性,在促进未来产业突破发展上尤为关键。新增的人形机器人专项,直指感知与动态控制关键技术,围绕区域未来产业精准编制规划方案,更新的是政策工具箱。
观察之三:
向良田要粮 向科技要粮

  进入3月,春耕生产自南向北全面展开,山东各地陆续进入春耕备耕的农忙时节。
  当下,诸城市林家村镇万亩麦田里,喷灌机伸展臂膀喷洒水雾,滋润麦苗吐露新绿。“16000多亩地,两个人、两部手机,10天左右这一个周期就浇完了。”诸城市进宝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进忠站在田埂上熟练地操作手机。依托现有水利工程,诸城申请农机补贴资金2300多万元,大力推广智能灌溉系统,让农田精准高效“喝”上水。
  向科技要粮,田野里播种下丰收的希望。聊城市位山灌区创新运用数字孪生系统,提前引蓄黄河水1000多万立方米,做足水源保障;在潍柴雷沃生产现场,智能生产线有序运转,动力换挡拖拉机需求量迅速上升,生产线上CVT和动力换挡等高端智能拖拉机占比超过80%。
  3月初,山东启动2025年“智汇春耕”专项行动,5000名农业领域专家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农民解决春耕生产技术难题,培训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技术骨干,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记者观察】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抓好春耕备耕,对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各地不误农时开展春耕备耕,向良田要粮,向科技要粮,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绘就今年粮食生产好“丰”景,也为农民增收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