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高峰
智能码垛、机床上下料、齿轮装配……进入4月,珞石机器人先后亮相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日本名古屋工业展览会、日本关西物流展会等国际展会,各项高超技能吸引了众多国际客户的眼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珞石机器人总部位于济宁,能在国际舞台“大展拳脚”,离不开地方的倾力扶持。从2013年邹城市落地第一家机器人项目以来,历届济宁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把机器人、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如今,济宁把机器人产业纳入“232”产业集群,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来抓,推动机器人领域“四链”深度融合,立体化、系统化构建全生态产业布局,打造山东省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
前不久,珞石全新具身智能双臂机器人“小珞”首次面世,不仅能自主完成服务器机箱的CPU装配、内存插拔、线束接口检测与插拔等一系列精密操作,还支持煮面、拆快递等复杂操作。从单一执行到自主决策,机器人越“长”越聪明的密码就在于硬核的底层控制技术以及AI技术的引入。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于文进表示,当前,公司正全力拥抱AI,快速推出工业机械人、协作机器人、复合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产品载体,结合深厚的场景know-how面向行业应用快速落地,从而推动实现国产机器人的弯道超车。
人才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济宁围绕机器人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探索“企业家+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飞地”模式,推动人才项目一体招引。绘制“机器人+人工智能”全国人才和产业图谱,通过召开海(境)外创新发展对话会、成立尼山高端创新联盟,以及选派企业“科技副总”、建设“人才飞地”等方式,靶向引进机器人领域高端人才。目前拥有合作院士7人,拥有省级以上产业领军人才12人,其他各类协同创新人才50余人。
前不久,山东西曼克技术有限公司,工人们迎来一位新同事——一款新型AGV搬运机器人自如穿梭于车间内外,把物料精准送到生产线上。“我们自主研发的这款重载激光室外搬运机器人,融合5G通信、北斗卫星导航、惯性导航及激光导航技术,为搬运机器人构建了一套高精度、高灵活性的智能导航解决方案。”公司研发部副部长袁绪龙介绍,新品能够克服从室内到室外光线变化带来的识别难题,定位精度能够达到正负5毫米,负载从0.5吨提升到30吨。目前,该公司已完成从搬运机器人到智慧云仓的产业链布局,产品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可实现年营收10亿元。
聚焦机器人前沿科技,当地实施创新载体共建、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三项行动”,建有3家机器人领域公共服务平台、32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累计攻克“智能化无人掘进装备”等205项关键技术。同时,聚焦机器人上游零部件领域、中游整机制造领域、下游系统集成领域,靶向开展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目前全市拥有机器人企业42家,2024年完成营业收入30.8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逐步形成集机器人研发设计、整机制造、集成应用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今年3月,济宁(邹城)低空经济产业园揭牌开园,首家入园企业山东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投入生产。科比特航空作为全国工业无人机行业的头部企业,带团队、带平台、带技术落户济宁,无疑又一次为当地数字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济宁何以吸引众多像科比特航空这样的机器人公司落户?一方面,济宁作为传统装备制造重镇,煤化工、工程机械等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刚性需求场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济宁市瞄准全国机器人行业痛点和空白领域,布局建设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一网四中心”,打造集聚高端人才、推进协同创新、服务全省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济宁市机器人链条体系完整齐全,现有整机生产企业16家,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型。控制器、减速器、传感器、伺服系统“三器一系统”关键零部件均有涉及,与整机制造协同耦合,协同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
目前,济宁机器人产业形成以邹城机器人产业园、高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为中心的“两园多点”格局。汶上县依托装备制造产业,衍生出西曼克重载AGV等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梁山县依托专用车生产基地,配套发展了水泊焊割等焊割及喷涂机器人生产及系统集成企业;经开区引进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获批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山东基地(济宁);曲阜市依托优质的教育、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