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里话匠心

“花朝节”里话匠心

——山东建筑大学传统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
2025-04-24 大众日报 15版
  □ 吴珊 盛红梅 李琳琳
  近日,山东建筑大学的校园里,一场以“花朝节”为主题的文化盛会正在举办,汉服簪花、非遗手作、音乐市集……作为这场文化盛会的策划者,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积极构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立体育人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书写着高校育人的新篇章。
  文化浸润,构建沉浸式文化育人新模式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南门东侧,一棵见证了学院成长的皂角树静静矗立,成为学院的文化象征。每逢“花朝节”,师生们便在皂角树下举办“匠心花影”“花笺雅集”等文化活动,将《诗经》中的植物意象、齐鲁文化中的礼仪智慧融入其中,使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学院将这棵承载着“杏坛讲学”文化意象的古树,打造为“文化客厅”和文化地标,挖掘爱国、为民、自信、奉献、创新等精神,将孔子的“六艺”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一核多元”的文化育人场景。
  学院还创新话语方式,讲述“文化故事”。学院将“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理念深植学生实践,先后拍摄了传统文化教育微视频《家书》《前路》、微电影《浮生之淀》等,通过影像叙事呈现教育现场,再现中国故事。
  课程筑基,筑牢传统文化教育根基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学院深入贯彻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成立“友吾”艺术体验中心,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扩展教学资源。2024年是五四运动105周年暨建院40周年,学院设计制作《百年荣光》《栋梁之门》等不同主题雕版,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艺术学院立足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构建“课程教学—创客实践—产业转化”的育人体系,将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传承与创新深度融入产学研协同生态。在课程建设方面,以“传统纹样”“传统纤维”等造物理论为核心,打造了传统文化课程集群与创客空间联动的教学范式,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组成“三师型”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从文化研习到创新设计的转化。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实践。艺术学院围绕儒家文化、齐鲁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发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创新工艺美术品种,丰富传统工艺题材。同学们积极参与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全省工艺美术博览会、山东手造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和文化展览,遴选出包括紫砂、黑陶、装饰制作等多种作品参展,收获奖项百余项。
  以实践育人为纽带,打通文化传承“最后一公里”
  艺术学院开展传统村落民居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引领学生在专业实践领域探索研究非遗传承和保护。组建学生实践团队,对济南市的49个传统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共采访工匠45人、整理口述文字30000字、记录民居档案150个、拍摄各类照片20316张、调查问卷600份,梳理济南传统村落民居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所面临问题,为推动传统工匠故事挖掘、工匠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智力支持。
  艺术学院着眼非遗传承、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旅游,组织2000余名学生参与文化实践,前往贵州黔东南地区探寻非遗手作,前往高密了解扑灰年画文化等,用实际行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创意转化为动力,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
  文创工坊,从灵感到产品的转化枢纽。“皂物家”文创工坊是艺术学院创意转化的核心阵地,将校园标志性景观、学院吉祥物、卯兔形象等元素与年庆设计相结合,设计新春文创“建大展宏兔”套盒,制作“栋梁之才”“建四方”等传统齐鲁手工艺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文化活动,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艺术学院成功组织举办四届“花朝节”,“花朝节”作为建大校园文化的亮丽名片,在微博浏览量达到千万余,获评山东省教育厅“正能量·大流量”大型优秀展播活动典型案例。“花朝节”通过“非遗活化、设计转化、公益深化”三大维度,构建可玩、可购、可学的文化生态圈。
  实证研究,构建文化育人理论体系。艺术学院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探索研究,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艺术概论》《设计原理》等课程中,融入“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物尽其用”的造物智慧。在“传统纹样设计”课程中,教师以“花朝节”常见的牡丹、梅花等花卉为原型,引导学生分析其象征意义并进行现代转化,学生作品《变化》系列丝巾将缠枝纹与几何图形结合,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该系列产品入选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2020年“皂角树下”文化育人项目获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2022年项目获省教育厅献礼二十大展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