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国胜
本报通讯员 刘邦华
江南四月,春意正浓。浙江省衢州乌溪江畔,世界最大鲟鱼养殖加工基地——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鲟龙科技)院内,衢州鲟鱼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赵元晖教授正带着研究生王弛、程皓考察鲟鱼养殖。
科技小院由中国海洋大学与鲟龙科技共建,2017年启动建设,2022年获批成为国家级科技小院。几年来,科技小院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需求导向
为高校科研加“动力”
赵元晖,从硕士到博士,均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年留校后从事新型水产食品研发和水产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走上学术道路伊始,赵元晖与很多高校科研工作者一样,面临着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难的困境。
2017年起,赵元晖团队与鲟龙科技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研究工作从兴趣导向转为需求导向,科研选题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研究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几年来,在科技小院的带动下,双方共同完成了“水产品蒸煮加工中风味形成的分子机制”、“鱼类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多项国家、省市及横向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成果丰硕。高校科研“动力”大增。
“我们有技术,企业懂市场,从闭门研究到合作研发,其中的变化显而易见。我们与鲟龙科技研发人员经常针对新产品的技术与生产细节反复研究,打破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壁垒。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先后推出了鱼柳、鲟鱼胶原蛋白肽、鲟鱼龙筋咀嚼片等产品,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赵元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建议,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提升水产品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水平。精深加工是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包括赵元晖在内中国海洋大学“食品人”努力的目标。
科技增效
为企业生产添“活力”
鲟龙科技创建于2009年,公司研究院产品研发室副主任汪金林亲历了科技小院从初创到发展的全过程。在他看来,科技小院对企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
第一是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针对鱼子酱保鲜难的问题,驻企业学生积极开展新型鲟鱼子酱保鲜剂研发,成功分离鲟鱼子酱源产香菌,证实其可以抑制风味劣变,为解决产业难题提供了新方案。
第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培训。科技小院先后培养技术骨干30人,参与技术培训的人员达200人次,强化了企业的技术力量。
第三是推动鲟鱼深加工工艺与产品研发。鲟鱼全身是宝,但早期鲟鱼加工产品线较单一。赵元晖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发了真空低温蒸煮、热液化等技术,研发出10余款新产品,实现鲟鱼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
第四增强了企业科技实力。企业与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申报课题、申请专利,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后劲儿。
校企联动
为人才培养聚“合力”
育人是科技小院的重要职能。科技小院目前配备了3名校内导师和4名校外导师,每年安排2名研究生进驻,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3人。今后一段时间,王弛和程皓进驻小院,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生产并开展相关研究。
科技小院是科学研究的试验田,是技术攻关的前沿阵地,更是人才培养的大课堂。以科技小院为桥,青年学子得以深入一线,练内功,强筋骨,增长才干;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指导生产实践的创新思维。
对卢世学而言,硕士在读期间,在科技小院工作、学习的经历令人难忘。“身在企业,我们发现生产中的现实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然后去实践、调整、完善,直到解决问题,这对我们今后的成长发展都是宝贵的财富。”卢世学说。
鲟龙科技副总经理夏永涛说:“水产养殖不能只有水和鱼,还要有‘光’和‘美’。”科技小院,就是要以校企合力,让鲟鱼产业发科技之光、展实业之美,同时为像卢世学、王驰、程皓一样的青年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铺就脚踏实地、爱农兴农、建功立业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