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工业“链”式发展挺进深蓝
潍坊海洋经济势头强劲

百廿工业“链”式发展挺进深蓝

2025-05-14 大众日报 08版

  □ 本报记者 王佳声 都镇强
  近日,渤海莱州湾南畔,潍坊港上箱来箱往,一派繁忙景象,这是国内首个“零碳港口”,从这里产自潍坊的众多产品装箱出海;从潍坊港沿莱州湾东行至昌邑,映入眼帘的高耸白色风机群,便是国内首个“海上风电+光伏+牧场”三位一体示范区,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
  沿着海岸看潍坊,看到的是潍坊依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发展之势,感受到的是潍坊不畏挑战、承压而上的精气神和韧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多重风险挑战叠加的严峻考验,潍坊以大海般的气魄和向上之姿不断攀升,剑指山东下一座万亿之城。
  2024年,潍坊取得地区生产总值8203.2亿元、同比增长5.9%,在全省16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获评“一等”。
  4月27日,“山东大学潍坊日”活动举行。潍柴集团、歌尔集团、豪迈集团、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潍坊知名企业纷纷亮相山东大学,或校企合作洽谈,或现场招揽人才。面对山大学子,潍坊可谓亮出了其新质生产力的当家王牌。
  与百廿山大巧合的是,潍坊工业同样也有百廿历史。1904年,作为胶济铁路中心节点的潍县开埠,以机器织造作为工业文明的标志撑起了近代潍坊工业的门面,让其成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潍坊作为山东重要的腰部城市,其工业总量多年来一直稳占全省十分之一、全国百分之一,刻在骨子里的是创新发展的基因。
  2024年以来,潍坊深耕重点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链”式发展,涵养产业生态。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每条都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建立起“一位市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产业规划、一套产业图谱、一个行动方案、一套支持政策”等“六个一”的推进模式,形成“链长”总协调总指挥、召集人统筹调度、牵头部门日常推进、工信部门业务支撑的工作运行机制。
  多措并举,捷报频传:2024年1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集群名单”,山东共有3个制造业集群入围,潍坊占其一,由潍坊牵头的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入选。2024年,潍坊元宇宙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工业母机成为“全省三核”之一。
  从寿光到滨海、再到昌邑,这条沿海走廊如今已是潍坊工业发展的重要一隅。
  在滨海区临港路上,聚集着五家浙商企业,分别是国邦、新和成、万盛、京新、普洛得邦。浙商企业组团落户潍坊,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也正是通过这些浙商的力荐,越来越多的浙商将投资的目光投向了潍坊。
  以新和成为例,自2007年到滨海区发展,已累计在潍坊投资超200亿元。随着企业投入的不断增大,以新和成、国邦等企业为链主的千亿级新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已有多款产品产销量领跑全球。
  不仅外来企业看好潍坊,一些本土成长的企业也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位于滨海区的山东海化集团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布局完善海洋化工新产业链。2024年底,国内首家海洋化工技术中试基地——投资1.6亿元的海化集团现代海洋化工中试基地启用,标志着山东海化建立起从海洋化工科技研发到产品落地的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
  装备制造业是潍坊的当家产业,在海洋动力装备方面也毫不逊色。潍柴动力铸就船舶动力的“中国心脏”,豪迈科技深海结构件占据全球半壁市场,天瑞重工磁悬浮装备拥有超国际水平30%的节能效率……这座城市凭借创新基因,持续突破海洋装备动力天花板,不断转化为深蓝经济的强劲动能。
  数据显示,2024年,潍坊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03.4亿元、同比增长6.8%,总量全省第3、增速全省第2。如今,潍坊打造了以潍柴动力为龙头的百亿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以海化、弘润、万盛、海王等为链主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带动全产业链加速向上游、下游延伸。这些产业集群的崛起,掀起潍坊海洋经济发展汹涌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