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柔并济看岚山
“隐形冠军”扎根钢铁长廊,“三区互融”重构港产城版图,茶香鱼鲜勾勒乡村“共富曲线”,民生事业打出幸福“组合拳”。以产业为笔、以生态为墨,写下“硬核”与“温度”并存的时代注脚—

“钢”柔并济看岚山

2025-05-22 大众日报 23版
  □姚文凤 相云 宗杰 王亚楠
  产业链上栖“冠军”
  “嘭、嘭、嘭……”随着机器不停运转,一根小拇指粗细的钢丝被“拉”进机器内部。工作人员金峰站在操作台前,对照图纸熟练地按下操作按键。随后钢丝变成一颗颗螺栓,从机器另一侧匀速落入半成品中转箱。
  这是今年1月份刚刚投产的山东雷英精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雷英精工”)的生产现场。每天,各种碳钢、合金钢在这条生产线上实现质量和形态“闯关”,成为车用高强度紧固件和小型精密冲压件产品。
  山东雷英精工的母公司上海雷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雷英”),是高端紧固件的“隐形冠军”、行业“三强”,拥有乘用车、商用车和重载运输车辆、工程机械等多领域的庞大客户群。
  山东雷英精工总经理张明付表示,投资建设山东雷英精工,上海雷英在选址方面有过慎重考量:产品有出口需求,港口是重要的物流优势;作为典型的“吃钢嚼铁”企业,要临近钢厂才能节约成本。此外,车用紧固件需要进行金属表面处理,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
  而关乎企业发展命脉的三项关键要素,集结于日照岚山。岚山因港而兴,临港优势明显。当前全区粗钢产能已达2745万吨。聚焦“增厚、压薄、加料、涂层”延长增厚产业链条,电镀产业园、山钢智造产业园相继建成开园。
  2023年6月,上海雷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投资8亿元,分别在岚山钢铁配套园区建设占地116亩的主厂区,研发生产高端紧固件;在岚山金属表面处理产业园建设3条电镀生产线。全面投产后,可年产高强度紧固件8万吨,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产业链上栖“冠军”,并非偶然。
  近年来,岚山区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规划建设钢铁产业园区,夯实上下游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开工一件事”等服务场景,推动企业快落地、快投产。瞄准优质企业“谋招推服”,助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日照昱岚新材料、山东雷英精工、睿航轻量化汽车智能制造等项目纷纷建成投产,“精钢智造基地”被列入省级场景创新引领区。
港产城深度融合
  集装箱、铁矿石、原木、原油……天刚蒙蒙亮,山东港口日照港岚山港区的各作业区,一艘艘来自世界各地的巨轮在这里集散。
  2024年,岚山港区仅10个月就接卸木材640万方,刷新了自1999年开展木材业务以来的最高纪录。数字的增长不仅标志着效率的飞跃,更成为岚山港“绿色高效”发展的生动注脚。
  “我们通过优化作业流程和‘排兵布阵’,将精兵强将集中到‘重点舱’,单船作业时间压缩3到4个小时。”山东港口日照港三公司岚山操作部主任王培健介绍。此外,港区还首创海关检疫与卸货同步进行的“双通道”模式,单次可节省1小时。智能理货系统让堆场管理从“人盯货”升级为“数据跑腿”,全环节效率提升25%。
  目前,岚山港区木材进口量占全国21%,为全球最大木材接卸港,木材卸货效率、船舶靠泊滞靠率、木材残损率及分票准确性位居行业前列。
  坚持“科技赋能、生态优先”,通过公转铁及皮带机运输等运输结构转型、岸电系统全覆盖、“油改电”新能源设备升级等举措,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传统港口向更智慧、更绿色的现代化港口加速蝶变。
  岚山港区是全国重要的原木进口港、全国第三大原油上岸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2.84亿吨,同比增长5%,集装箱完成30万标箱,是2023年的2.8倍。
  为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岚山区打造集航运、贸易、金融、物流于一体的国际航贸综合服务区,补足了临港产业缺失的公共配套服务。
  以港兴产、以产兴城。近年来,岚山紧盯港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港地合作,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前港后园”模式持续完善,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新格局加快构建……一幅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崭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乡村振兴正当时
  初夏时节,茶树层迭。在“南茶北引”第一村北门外村,1966茶园民宿又迎来了外地的客人。周末,来自临沂的钟月一家住进了这里。
  “窗外就是茶园,能和孩子一起体验采茶、手工炒茶等。住进民宿后,‘零距离’触摸了岚山的风土人情。”钟月说。
  重塑文化、激活业态,“小小民宿”激荡起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今年清明和五一假期,北门外1966茶园民宿入住率达100%。随着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北门外村还探索了一条“创业园+茶旅+民宿”的发展模式,建设了茶主题公园、茶文化馆等设施,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茶旅田园综合体。“过去卖茶论斤,现在茶园成了‘聚宝盆’。”茶农老李很是感慨。
  向海而生的岚山,鱼鲜与茶香同样馥郁。6公里外的岚山区中心渔港,虽是禁渔期,渔民依然忙碌。“过去渔民靠天吃饭,现在海虹、生蚝养殖成了我们村的招牌。”官草汪村党支部书记宋友金介绍,岚山区通过科技赋能,突破高纯度三倍体牡蛎育苗技术,“岚蚝”品牌进一步扩大了地域性产品知名度。“今年村里新增了10多家养殖户,生蚝总产量达4000万斤,较去年翻一番。”据统计,今年全区生蚝养殖面积为3835公顷,总产量达5560万斤,同比增长超过50%。
  不止于“茶香鱼鲜”,岚山特色产业矩阵的构建,让“一镇一品”成为共富密码。东起岚山头海洋预制菜产业园,西至黄墩镇万亩“粮囤”基地,北抵中楼镇橡塑产业集聚区,南达碑廓镇奶牛牧场,高兴镇五金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产品远销国外……在岚山,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全区已形成茶叶、海产、五金等多个特色产业集群。
  此外“茶乡凤鸣”“甲子春望”片区,幽尔崮、“龙湖山色”等一个个乡村振兴片区,让岚山以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实践,谱写着乡村振兴的齐鲁新篇。
  民生托起“幸福+”
  “我丈夫双下肢残疾多年,以前办证要往医院跑两三趟,现在在手机上申请、专家上门服务,证件还能邮寄到家。”近日,家住岚山区高兴镇安家湖村的村民李女士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
  她提到的便捷服务,得益于岚山区2022年上线的“阳光助残一件事”服务平台。该平台将12项助残业务集成到手机端,实现“线上申请—入户评残—证件邮寄”全流程办理。
  进入5月,岚山区残联组织专家服务队集中开展评残“上门办”,为86名卧床及出行困难群众完成残疾评定与证件办理。截至目前,岚山区已累计为1200余人(次)提供上门服务,线上受理残疾人证申请4000余件(次)。
  近年来,岚山区在民生服务中深耕精细化管理,用创新实践书写民生幸福答卷。
  走进虎山镇中心幼儿园,校园里传出孩子们的阵阵欢笑声。“虎山镇原来有30多所村级园,大多设在小学里,因缺乏有效管理,办园质量参差不齐。”园长刘莉莉告诉笔者,“创新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后,镇域1个中心4个园区实行规划、师资、业务等一体统筹、共建共享,全镇园所换新颜。”
  针对乡村学前教育发展责任主体不明确、区域内学前教育得不到有效管理、园所间办园水平差距大等问题,岚山区先后投资5亿余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余处,增加学位13600余个,在全省首创农村幼儿园“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2024年,岚山区改造农村危房38处,完成1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22个村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农村供水“村村通”实现全覆盖;打造“乡村振兴就业超市”3家,新增城镇就业3486人;打造社区康养驿站10个,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84张,入选全省“五床联动”试点区;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全民医保参保“一人一档”数据库,贫困人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覆盖率均达到100%。
  从一颗螺栓叩开国际市场大门,到茶香鱼鲜浸润乡村振兴,从港产城融合的鲜活样本,到民生福祉的稳步改善,在茶田与大海之间,日照岚山产业升级的“齿轮”与民生幸福的“脉搏”正同频共振。
①岚山城区
②茶园上的民宿
③民生托起“幸福+”
④进口木材作业忙
⑤深远海养殖的三文鱼
⑥向绿色化迈进的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