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先照 更上一层楼

日出先照 更上一层楼

——山东港口日照港牢记嘱托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
2025-05-22 大众日报 25版

  年货物吞吐量再跨一个亿吨台阶,突破18亿吨,集装箱量超越4400万标箱,分别稳居世界第一、第二位;航线总数达360余条,形成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航线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新设内陆港5个,总数达54个,新开通海铁联运班列5条,总数达104条,年海铁联运操作量突破420万标箱,连年领跑全国沿海港口……
  山海相牵,东风筑澜。一年来,山东港口牢记嘱托、奋楫笃行,以赤诚之心镌刻“国之大者”的忠诚印记,以昂扬之姿砥砺“再接再厉”的拼搏锐气,以勇立潮头、坚韧不拔的港口力量,书写向阳而生、蓬勃成长的“奋斗答卷”。
  建成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为推动干散货港口智慧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方案;研发投用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建设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基金群,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作为山东港口的“南大门”,“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日照港,将“再接再厉、继续奋斗”的深情与厚望化作前进动力,锚定改革开放、新质生产力、港产城融合的战略经纬,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以敢闯敢拼、日新日进的新作为新气象,推动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再上一层楼”。
  □姚晓双 周芷如
  
强枢纽、畅循环
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

  高空俯瞰日照港,近百个泊位星罗棋布,巨轮往来云集。在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作业区,70余种大宗原材料通过空中皮带,流向下游钢厂、电厂等企业;在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搭乘集装箱船舶的“新三样”从这里奔向世界各地;在粮食储运基地,大豆等粮食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和临港粮油企业……平均每天有超过150万吨货物在这里流转。这座最年轻的5亿吨大港,像一座无形桥梁,连接着五湖四海。
  截至2024年底,日照港年货物吞吐量5.52亿吨、集装箱671万标箱,吞吐量居沿海港口全国第6位、全球第7位,航线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腹地辐射我国1/3国土面积,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是全球大宗原材料、能源、粮食等的供应链枢纽,“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
  一年来,从码头改造升级,到港口功能优化,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到供应链综合服务升级,日照港强枢纽、畅循环,加速推动港口能级跃升,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
  深度改革提效赋能——日照港在前期实施六大体系60余项改革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各领域改革,以业务流程再造实现全域资源集约管理、高效调度,打造与世界一流港口相匹配的生产模式、组织架构、体制机制。其中,维修体制改革打破传统被动式维护模式,建立主动式监测的设备管理运维体系,在设备使用率同比提升8.81%的情况下,设备可靠率同比提高10%。今年2月,日照港上线流动设备智慧运维平台,首次实现DeepSeek在港口设备管理领域的全栈式智慧运维应用。
  夯实港口发展硬支撑——2024年,日照港岚山港区南作业区铁路工程西疏港路公跨铁立交桥工程建成通车,与瓦日线、新菏兖日线两条千公里铁路连通,实现岚山港区南作业区货物直达临沂临港地区;日照港石臼港区南作业区14#、15#泊位投用,上线6台全自动卸船机,年通过能力由1700万吨增至4000万吨;粮食基地建成投用,加之已完成的岚南散粮储运系统改扩建工程,年周转能力超2000万吨,以“大港口、大产业、大粮仓”优势,助力日照市打造粮食进口分拨基地、千亿级粮油产业集群。
  做强“链”上文章——实施进江、铁路、大客户“三大战略”,锚定打造依托港口的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日照港集成“港口+物流+金融+贸易+航运”全链条服务功能,将服务供应链打造成合作共赢链。打造千万吨级煤炭仓储基地,建成铁矿石绿色加工基地;核定并启用40万立方米原油期货储罐,成为原油期货交割仓库;构建“国外进口—堆存熏蒸—内贸转水”木材物流新通道,聚力延链补链强链;新开通集装箱航线8条、海铁联运班列6条,畅通陆海物流大通道,打造连接沿黄流域经济、便捷的进出海口……
因地制宜、自主创新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年来,日照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锚定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强化数智赋能,探寻低碳路径,让改革创新成为港口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传统码头智能升级:在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基础上,实施传统岸桥改造,持续扩大自动化规模,探索顺岸端交互自动化码头解决方案,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综合效率提升9.5%,外集卡在港停时压缩30%,服务能力居同类型自动化码头前列;建成投用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首创全货类适用、全流程互通、全系统智能的大宗干散货作业体系,系统作业效率提升超3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
  港口装备迭代焕新:联合高校、民营企业以及兄弟单位,首创“港校企”协同模式,研发投用国内首台套粮食螺旋带斗卸船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核心部件国产化率100%,最高接卸效率1500吨/小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线国产化轻量化轨道吊和智能导引运输车(IGV),推动主要零部件国产化替代,构建“无人化+可视化”作业场景。
  港口生产数智赋能:上线流动设备智慧运维平台,率先引入DeepSeekR1大模型,让港口设备迈入智能化决策时代;建成多能融合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智能调控一体化主站系统。
  港区面貌逐绿而行:高标准建设“园林式港口”,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总绿化面积超186万平方米,形成大小公园100余处,可绿化区域绿化率达100%;大力实施“油改电”“油改气”,持续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能力,港界PM10、PM2.5均值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让蓝色海岸智慧焕新、披“绿”生金,“绿”与“蓝”成为日照港发展主色调。在这里,自主创新成果和应用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持续奏响上下求索、科技强港的发展旋律。
强港、兴产、活城
深化模范港城关系

  走进日照港石臼港区、岚山港区,抬头望,输运廊道纵横交错,好似“空中快车”。有的皮带上的大豆直通中储粮的筒仓,有的皮带上的木片会被送进森博浆纸,还有全亚洲运距最长、综合能力最强的管状带式矿石输送机系统,从码头直接通往日钢、山钢堆场,全长30.1公里,矿石年输送能力4000万吨……这些盘旋在半空中的“钢铁巨龙”,以码头为中心,一条条辐射出去,直达临港而建的企业车间,成为日照临港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图景。
  港以城兴,港为城用。2024年12月下旬,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意见》,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着力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提升城市融合发展能级等3个方面实施15项重点工作,为日照港产城融合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港城融合,产业是核心。日照港持续做强“前港后厂”模式,积极推动大宗商品、木材、消费品、冷链等产业集聚;发力重点项目建设,今年与日照市共同实施总投资502亿元的36个重点项目和11个协同推进重大事项;坚持“一区县一策、一区县一公司”,与日照市东港区、岚山区、经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抱团“走出去”“引进来”,形成“市招商办+港口招商办”联合办公常态化机制……日照港以打造依托港口的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为依托,加快推动港区、城区、园区“三区互融”,构建起矿、煤、油、粮、箱五大产业“主链条”,临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比重均达85%以上。
  不仅是“以港聚产”,还有“点绿成金”。
  5月,海龙湾畔微风轻拂,蓝天、碧海、金沙滩相映成趣,“水中大熊猫”江豚在此畅游。昔日黑乎乎的煤炭堆场,华丽蜕变成为镶嵌在日照城市版图上的“金腰带”,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旅游打卡。
  去年8月2日,全国首个退港还城修复整治工程——海龙湾正式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开放,日照海滨旅游再添新地标和新业态。日照港将大宗散货作业功能逐步调整到距离城区十公里外的南作业区,修复整治岸线1882米,形成沙滩约46万平方米,开创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新思路和新模式。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日照港以生产布局调整为抓手,在推动传统港口向智慧港口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效率节能减排的同时,陆续落地实施“退港还海”“东煤南移”等工程,为城市发展腾出新空间,推动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框架不断拓展,城市内涵持续丰富。
  从昔日的渔村小港,到如今屹立东方的城市大港,日照港与日照市血脉互融、休戚与共。“初光同行 港城融荣”,港与城协同共进、双向奔赴,在相互赋能、互利共赢中逐步构建起“强港、兴产、活城”的发展格局,持续深化打造模范港城关系,共同探索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为区域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①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在山东港口日照港建成投用
  ②山东港口日照港高标准建设“园林式港口”
  ③日照港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④日照港粮食基地
  ⑤首台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在日照港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