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评论员
国家之魂,文以铸之;经济发展,文以兴之。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明确要求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上积极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打头阵作示范,山东有基础、有条件,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诸子百家半山东”。根植齐鲁文化宝库,如何进一步做好“活化”文章,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如何打破“圈层壁垒”,塑强主流价值文化?这一道道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成为检验一个文化大省责任担当的标尺。这一年,山东高擎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掌握运用好“两个结合”,深耕人文沃土,坚持守正创新,升腾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一个文化大省勇担使命、积极作为的身姿清晰可见。
交出了赓续文脉的新答卷。大型文献集成《齐书》发布,标志着齐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取得了新突破;齐鲁文化大模型正式上线公测,文化资源数字化取得积极进展……在传承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在赓续文脉中昂扬民族精神,山东文化传承步伐坚定、底气十足。
书写了人文经济学的新篇章。去年,全省旅游收入破万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8%左右,均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企业329家,增加69家,增长26.5%……摸索新路径,打造新场景,坚持文化创新与群众需求相契合,山东织就了经济与文化相融互促的“双面绣”。
讲述了文明交流的新故事。举办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打造思想文化的全球盛宴;启动实施国际青少年“研学山东计划”,开展走读中国之齐鲁印象行活动……山东搭平台、育载体,在交流互鉴中传播中华文化,与世界相知相交。
积极作为里,见证矢志创新的力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揆诸现实,“文化”+“科技”“经济”,超越简单的物理拼凑,实现有机的化学反应,文化内涵才能得以充分彰显;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抓住“共鸣点”创新内容、场景、形态,文化出海才能一帆风顺。实践证明,无论是推进文化“两创”,还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抑或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始终是关键变量。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既蕴含着“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又体现着文化“两创”的实践指向。我们一定要进一步以文化为墨、以创新为笔,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绘就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新画卷。
积极作为里,映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创造,核心在人。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条鲜明主线。审视当下,扎根人民,才能创造出接地气、有生气的作品;立足于人,才能防止移风易俗“一刀切”,让新风蔚然成风;符合群众“胃口”,文化产品才有市场,才能写好人文经济学大文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既饱含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期望,又彰显着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价值旨归。我们一定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时代不断叩问,文化持续作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传承与创新之中,更好发挥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扎实推进“两个结合”,努力推出更多“两创”标志性成果,切实推动文化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相一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山东必将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中展现新作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