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子在家乡感悟乡村文化

让学子在家乡感悟乡村文化

邹城市郭里中学建立家校社文化育人协同机制
2025-07-02 大众日报 10版
  □周健 焦庆福 纪晶 报道
  本报邹城讯 6月26日下午,邹城市郭里中学组织开展了“多方协同护航育才路,徒步研学丈量乡土根脉”徒步研学活动。在郭里镇伏陶文化展馆,同学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土陶文化展示馆、土陶文化体验馆、土陶工艺品生产馆,了解了郭里土陶的发展历史、工艺制作流程和绘色技艺,并亲自动手塑造陶泥。
  “我体验了拉坯过程,感受到泥土在手里的变化,体会到了泥性与火候的微妙关系。”学生刘艺涵说。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们加深了对土陶文化的理解,感受到了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研学活动结束时,郭里中学负责人说:“土陶文化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让学生们认识感悟到家乡伏羲文化之深厚,是我们文化赋能乡村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避免乡村教育中文化认同危机、家校社协同断裂、教育质量滞后等诸多问题,郭里中学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开发“贯通+定向+潜能”课程群,树立“七彩润德,桃李生辉”的德育实践品牌。
  学校依托当地非遗优势,开发了“伏羲文化研学基地”“凫峄书院研学基地”和“陈世家酿酱文化体验园”等传统文化实践基地,丰富了学生们的乡村文化实践活动。成立了“家校社共育委员会”,通过举办家校社协同育人论坛,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开发“勤联”智慧平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三进工程,实现了家校社育人资源共享,推进了家校社三方在文化育人上的协同联动。
  郭里镇的老百姓有一句口头禅:“不比车,不比房,比比咱家的读书郎。”郭里中学组织七年级全体师生去凫峄书院研学时,凫峄书院院长李崧峤自豪地介绍,“村里人不再将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家庭成功的唯一标准,而是把孩子的学业成就视为家庭的骄傲。”
  凫峄书院位于高李村,是郭里中学的另一处研学基地。高李村则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自恢复高考以来,高李村已走出近千名大学生,其中包含80名硕士研究生、19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院士。高李村之所以是状元村,“勤耕尚读”文化赋能乡村教育,家校社协同机制创新是其重要密码。
  近年来,郭里中学依托孟子故里、伏羲圣地地域文化,与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家校社文化育人的协同实践课题研究,构建了家校社同频共振的协同文化育人联动机制,营造了“学校育文化、家庭传文化、社会弘文化”的立体化育人格局。依据该成果,学校开展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家校社文化育人协同机制的建构》研究,已成功入选山东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并被济宁市教科院列为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