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根据今年教育部更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29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今年进行高考招生。这些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展现出广阔前景和旺盛生命力,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本报今起推出“大众视点·新专业 新选择”系列报道,对山东部分布点高校新增专业进行介绍、解读,为学生和家长解疑释惑,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刘一颖 李蕾
汤梾埠
来托育机构接两岁糖果回家的不只奶奶,还有小雨姐姐——糖果的儿童成长陪伴师。“很会带孩子,糖果也很喜欢、依赖小雨。”糖果奶奶说,他们每月支付小雨1.5万元薪酬。
这是济南一家私立托育机构门前一景。如今,儿童养育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此前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就在其中。
看孩子,还需要单独开设普本专业?学了这一新专业,毕业后,是否还有其他职业选择?高考多少分,报该专业有把握?记者来到该专业的布点高校之一——山东女子学院,邀请教育学院教授张根健一一解答。
婴幼儿在哪儿
哪儿就是学习场地 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山东女子学院的“王牌专业”,在相关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张根健说,这也是学校成功入选布点高校的主要原因。
山东女子学院早在2016年开设了专科层次的早期教育专业,但本科层次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专科有很大不同。“学生毕业后面对的不只是0—3岁婴幼儿,还有其家庭以及婴幼儿所处的小环境、大环境;保教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深度参与家庭教育等所有与婴幼儿发展相关的工作。所以,学生要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也不能弱。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在校期间会接受多学科培养,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护理学、管理学、社会学,还有脑科学等。”张根健告诉记者。
“看孩子”,为什么还要学高深、前沿的脑科学?“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张根健说,有脑科学等多学科的学理支撑,学生能科学、准确“解读”婴幼儿的行为举止,更精准地给予回应,高质量照护孩子,“所以,与0—3岁婴幼儿成长发展有关的领域,都应纳入新专业学习和研究。”
实践性强是新专业的另一大特点。张根健说,新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落实尤为重要,实习实践将贯穿整个四年学制,并与理论学习融合开展。托育机构、妇幼保健系统、医院,包括家庭都会有学生的实习岗位,“换句话说,0—3岁婴幼儿生活、活动在哪儿,哪儿就是我们学习的场地。”
超一段线60分以上建议报考 虽拿着高薪,但小雨直言,工作时长、压力都比较大,最大的挑战是与糖果父母在教育方法和理念方面的沟通,“相比之下,陪伴孩子反而轻松许多。”
“与孩子顺畅沟通、对孩子给予支持性回应、对孩子科学照护保教等,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做好这些工作不难。但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能力,的确需要他们在工作中历练。”张根健说,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更讲求方法,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一定能被对方接受,“但不容置疑的是,双方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助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虽在孩子保教方面偶有争论,但糖果妈妈非常认可小雨,“因为小雨有爱心、有耐心,一看就是喜欢小孩的。”
爱孩子,也是张根健对新专业毕业生画像的“最重一笔”。“说到底,新专业是育人专业。科学的孩童观,是这一行业职业道德的基础。”张根健说,喜欢和孩童在一起,倾听孩童心声,才能真正感受、领悟、实践新专业的意义和价值,步入社会后,方能立足岗位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学生们还应具备读懂孩童、回应孩童、帮助孩童尽可能获得更优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素质和能力。“他们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已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保育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专业填补了行业空白。”
山东夏季高考分数已出,被问及多少分可以报新专业,张根健表示,综合参考学校相关专业往年录取情况,建议分数超出一段线以上60分的同学报考,“学校已经做好了相关准备,十分期待与同学们一同探索这一新专业的无限可能。”
朝阳产业需要更多专业力量 每次被问及“做什么工作”,小雨总会以“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回答。
儿童成长陪伴师、“外包”父母、高质量照护师、高学历保姆……称呼各异,折射出这一新兴行业仍处于“懵懂期”,面临许多成长的困惑,比如,职业标准缺失、监管空白、法律适用不明等。
“2019年被业界称为托育元年。在此之后,相关政策也陆续发布,这充分说明0—3岁的婴幼儿发展及其相关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是朝阳产业。”张根健说,当普惠性服务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更高标准、更个性化的需求会随之出现,新专业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将有效回应这类需求。
张根健也关注到,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一行业人才质量良莠不齐,争议较多。他认为,这是新兴行业发展初始阶段的正常现象,随着新专业毕业生等更专业、更科学力量的加入,行业发展一定会更加健康平稳,“无论是院校积极发挥教学、科研作用,还是毕业生们立足岗位创新实践探索,都将汇成一股合力,推动这一新行业、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但张根健也特别提到一点,0—3岁婴幼儿成长的陪伴主体仍应为家长,其父母角色不可被替代,再专业的陪伴师也是辅助者、是配角。“如果家长将育儿责任完全甩手第三方,即使陪伴师能力素质再高,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张根健说,家长可以在陪伴师的助力下,科学开展家庭教养,找准适合孩子的成长路径,“快乐有意义的亲子时光离不开父母,孩子的成长,终究需要父母用心参与,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