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林竹 王一晗
本 报 记 者 王原
激扬百年风帆,赓续齐鲁文脉,齐鸣奋进金声。
自1901年建校以来,山东大学扎根齐鲁沃土,持续谱写着与山东共生共荣的绚丽篇章。2024年6月,山东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组织为要、贡献为上”的山大服务社会模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勇做厚植齐鲁、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先锋。
近年来,山东大学紧紧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在山东叠加的机遇,全面加强与山东“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链主”企业,中央驻鲁单位、山东省相关厅局委办及16市的沟通协调,立足三地办学的特色优势,构建了“三核引领、多点突破”服务布局,打造了高水平、全覆盖的全省合作发展体系,充分释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倍增效应,为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山大力量。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赋能山东新质生产力发展
硬岩地层掘进是困扰盾构机施工的行业难题,2024年12月29日,山东大学联合济南轨道交通集团研发的国际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在济南顺利始发,为解决这一行业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党委书记、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刘斌介绍,“我们把整套高压磨料射流系统搭载到了盾构机上,通过增加磨料,提高对岩石的切割和破坏能力,增加岩体的损伤,再用刀具去破岩体。两者结合,一方面可以提升掘进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对刀具的消耗,实现提速降本。”
近年来,山东大学与山东高速、山东能源、浪潮等龙头企业共建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深化与济南市政府及高新区、四大核电央企、中国联通合作,成立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密码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浪潮、芯恩等企业培养紧缺人才,占比员工总数超10%,有力支撑了行业、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山东大学聚焦山东“构建‘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制度措施,在推动杰出人才引育、构建博士后培养体系、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方面加力提效,为山东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提供高质量支撑。毕业生留鲁率超50%,每年稳定在近6000人。
近六年,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部委级平台15个,省级平台67个,强力助推山东“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重塑攻坚行动。
擦亮“山大系”品牌,全面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积厚成势,山东大学持续完善16市“1+N”研究院体系,发布《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全面融入山东大局大势,不断拓宽服务工作路径。
依托立足济威青办学的特色优势,构建“三核引领、多点突破”服务布局,不断探索系统性、精准化、订单式服务山东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积极以最优服务路径强化服务山东质效,充分彰显服务山东“山大系”品牌效应。
在服务济南方面,召开校地战略合作座谈会,共建济南晶谷研究院,与市中区共建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与历城区共建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大平台,在争创国家医学中心、推进焦家遗址挖掘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强省会”建设;
在服务青岛方面,与青岛签订新一轮校地合作协议,与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市委政法委、青岛机场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山东省环境过程与健康危害重点实验室、山大智慧国家治理实验室等揭牌成立,服务“强龙头”建设;
在服务威海方面,与威海市启动新一轮校地合作,与有研稀土共建磁性材料研究院,探索共建威海现代产业学院,服务“精致城市”建设。
与烟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潍坊共建山大潍坊研究院、元宇宙产业研究院,与日照共建山大日照研究院,与济宁共建先进碳材料研究院,与滨州博兴共建厨具研究院,深化与临沂、聊城、淄博、枣庄等市合作。与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商务厅等建立合作关系,与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康复大学(筹)、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等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支持空天信息大学(筹)建设发展。
深耕齐鲁人文沃土,谱写传统文化“两创”山大篇章
在国家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的29处核心遗址中,焦家遗址是全国唯一一处由高校师生负责发掘的遗址。2016年以来,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的师生如同追寻古韵的使者,年复一年地踏上焦家村的土地,安营扎寨,投身于田野发掘的浩瀚工程,这一坚持,便是九个春秋的深情守望。
山东大学焦家考古团队发现的焦家遗址是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高等级墓葬有多重棺椁和随葬玉石陶礼器的制度化表现,是中华文明礼制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有力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脉绵长、底蕴深厚。山东大学推进重大文化项目,产出优质文化精品,谱写着文化“两创”崭新篇章。
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永乐大典》综合整理工程”,山东大学承担“《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加快对流散境外汉籍的调查编目和再生性回归,促进完善中华古文献资源的存藏体系,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厚实的文献依据和智力支持,标志成果入藏国家版本馆。
由杜泽逊教授主编的《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在2023年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震撼亮相,全面汇集影印了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收藏单位及私人收藏的历代山东文献。2024年,杜泽逊教授继续主持编纂《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二辑,规模与第一辑相当,出版在即。
奋楫争先立潮头,逐梦扬帆新征程。山东大学将聚焦“走在前、挑大梁”光荣使命,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提高服务山东质效,不断开创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为国家和山东高质量发展筑牢教育、科技、人才之基,多育高端人才、多出创新成果、多献良言实策,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中,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扛大梁、担重任、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