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地标”里的时代印记
沂河观澜

“听觉地标”里的时代印记

2025-07-11 大众日报 07版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实习生 王 楠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7月5日晚,当刀郎在临沂奥体公园唱响《沂蒙山小调》的瞬间,台下万人齐声应和,瞬间点燃全场。这位以独特嗓音著名的歌手,在沂蒙革命老区的这片热土上,以《沂蒙山小调》和《沂蒙颂》两首歌为引,带动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1940年的抗战时期,后经多次修改,成为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和沂蒙地区人民生活的经典作品。经过漫长岁月,《沂蒙山小调》搬上艺术舞台,走入电视剧、电影、纪录片以及新媒体作品,从沂蒙山走向祖国大江南北,走向世界性舞台。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沂蒙山小调》和《茉莉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这样一首简单的民歌,是如何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呢?
  民歌以红歌为底色,承载着革命历史之重。刀郎所吟唱的,绝非仅是山野田园间的简单素描。沂蒙山小调诞生于烽火连天的1940年,为打击对抗“黄沙会”,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文工团成员李林、阮若珊以当地民谣为底色,在白石屋村的民房中创作出歌曲《反对黄沙会》,后又对其进行修改,将反对黄沙会的内容更改为抗日的内容,易名《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承载着军民鱼水情的集体记忆,歌颂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人民听着、唱着,也践行着,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这首歌已穿越历史,成为镌刻在沂蒙大地上的红色音符,旋律一响,就是一部立体的革命史、奋斗史。
  民歌是城市之歌,唱出一方水土之魂。民歌的根脉,扎根于其诞生的土地,也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在临沂,《沂蒙山小调》已转化为城市的血脉标识。今年5月,大型实景演艺《沂蒙山小调》在诞生地天蒙景区正式上演;6月,柬埔寨公主珍娜访问临沂,深情演唱《沂蒙山小调》……而在刀郎以《沂蒙山小调》点燃现场的同时,临沂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从环境、交通、消费等方面,为歌迷们全链条保驾护航:凭票八折就能吃临沂炒鸡,持演唱会票部分景区免门票,“山歌专线”和“歌迷专列”解决出行烦恼……热情的临沂市民高呼:“游山水琅琊,吃临沂炒鸡。欢迎五湖四海的‘刀迷’来大美临沂,我请你们吃炒鸡。”一代代传唱,一次次努力,《沂蒙山小调》早已成为临沂的“听觉地标”,成为融入城市肌理的声音符号,也成为凝聚一方水土人心的磅礴力量,无论走到哪里,一听到它,就能想起家乡的山水与乡亲。
  民歌是民心所系,凝聚老区精神之核。民歌的终极生命力,在于它与人民情感的深刻共鸣。当刀郎唱起《沂蒙山小调》时,台下许多听众眼中泪光闪烁。这些旋律承载着的,是祖辈父辈年轻时的故事,是他们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付出与无私奉献,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老区人民共同的记忆。民歌不老,正因其旋律中流淌着最真挚最朴素的民众情感,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牺牲与坚守、奉献与希望,成为老区人民精神世界不可替代的旋律丰碑。
  刀郎的临沂之行,如同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了民歌经久不衰的层层涟漪。当《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在临沂奥体公园中升腾,民歌的本质亦随之昭然——它不仅是歌,更是一方土地的记忆,一段红色历史的回声,以及一个群体精神血脉的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