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报 记 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王德才 王成娟
近日,在山东省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建设工作交流活动上,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燕淑海以《从培真书院到刚果农场:百年潍工的职教出海实践与担当》为题作典型发言。近年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响应职教出海号召,发挥专业特长与技能优势,主动融入教育对外开放浪潮,参与“班·墨学院”等海外培训项目,积极探索职教出海的“潍工新路”。
下沉一线,支招解难
2024年,中国黄金集团在刚果(布)黑角索瑞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刚果(布)“班·墨学院”。2024年5月,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选派农林科技学院燕淑海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丁小晴两位教师到刚果(布)为当地员工开展技术培训。按照分工,燕淑海负责农场种植和养殖日常管理技术培训,丁小晴担任法语翻译。
“到企业农场后,我们发现实际困难远超想象。”燕淑海说,农场作物蔬菜种植、土壤及水质改善等工作十分繁重。当地员工年龄多为30-45岁,受教育程度很低,有的甚至不识字。农场工作量大而且条件恶劣,传统课堂教学根本行不通。“我当机立断,直接把课堂搬到农场里,采用现场培训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燕淑海说。
没有实验室,燕淑海和丁小晴就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进行实验。如用面团自然发酵扩增酵母菌,用成熟木瓜收集乳酸菌,制成微生物制剂。再用这个制剂发酵巨菌草,做成发酵饲料和猪圈垫料,动物排泄物分解垫料又变成肥料,实现饲料、肥料自循环,培训期间共制作700公斤肥料和1000公斤饲料,帮农场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考虑到农场作物种类单一,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燕淑海开展花生、玉米等作物的选种引种工作,成功引种登海605玉米等,帮助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农场初步达成共建实验基地的合作意向。
科技赋能,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燕淑海提到,大多数刚方员工只知种植,不懂技术,导致蔬菜质量不高。他就以农场为课堂,全方位开展种植、养殖管理及肥料应用培训。刚方员工从最初只会用化肥做基肥,到会使用少量化肥和多量生物有机肥,还学会西红柿、黄瓜、丝瓜等蔬菜的日常管理及如何施肥、浇水、点花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养猪方面,燕淑海对员工进行饲料配方调整、饲喂方法、种猪选择等培训,员工技术提升显著,企业农牧业在科技助力下实现增产增收。
“在农场工作并不轻松,蚊虫叮咬防不胜防。到刚果(布)3周后,我就患上疟疾,身体特别虚弱。”燕淑海说。但三个月里,除疟疾发作的三天半外,他每天都坚持在农场一线,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农场离公司驻地远,中午无法回去吃饭,他就和丁小晴就地取材做饭,还教员工烹饪。“既然来了,就要扑下身子沉下心来,真正教会当地员工本领,提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燕淑海说。
友谊为帆,真情作楫
燕淑海说,“我们在刚果(布)工作了3个月,感触很多,看到刚方员工逐渐掌握技术、改善条件,还与我们建立深厚友谊,感觉这一切都值得。”回国后,燕淑海也一直和刚方员工保持联系,“他们经常线上问我问题,交流农场工作。当看到引种的玉米现在长势喜人、喂养的小猪仔茁壮成长等画面时,我倍感欣慰,期待以后继续参与这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省近年积极探索实施“职教出海”,主动对接企业“走出去”需求,山东50所职业院校与中国有色、中国铝业、中国中铁、比亚迪、山东港口、歌尔集团等34家企业合作,在23个国家建设38所“班·墨学院”,开展“职业技能+中文”培训和学历教育,培养“懂汉语、通文化、精技能”的本土化技能人才,成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