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农村公路条例》将于9月15日正式施行,旨在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展现近年来山东农村公路服务乡村振兴、当好“开路先锋”的显著成效,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指导,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报联合推出“大道·齐鲁行”系列报道,聚焦“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山东实践,通过案例故事讲述公路如何化作农民群众的幸福路、致富路。
□ 本报记者 万兵兵 陈景郁
祝超群
本报通讯员 任修海 卜庆林
郑 滨
夏日凌晨五点,熹微晨光爬上越峰山。九曲山路蜿蜒如带,薄雾轻笼山涧。采茶人的脚步踏碎宁静,奔向青翠茶园。哼着乡音小调,邹城市城前镇越峰村党支部书记相瑞兵又一次踏上他心中“最美的山路”。
“每天早上来转一圈,心里就美呀!”站在山巅,相瑞兵不无感慨。脚下21.5公里长的环越峰山旅游风景道,犹如一条墨玉雕成的游龙,在群峰间腾挪盘旋——正是这条农村公路,在不经意间彻底改写了方圆几十里山乡的命运图谱。
曾经,这里的农产品走不出去,地瓜几毛钱一斤都没人要;而如今,这里每年涌入游客超120万人次,旅游收入9600余万元。昔日年轻人争相逃离的荒山沟,变成了归雁竞相返乡的热土。“扛着自行车上学”的辛酸记忆,早已被宽敞大道上飞驰的旅游巴士和快递货车所取代。
恰如金线串珠,这条“四好农村路”将越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13个村庄、1.8万百姓紧紧织入了生机勃勃的振兴画卷。
印记:
车子扛在肩上的困顿岁月 时间回溯。邹城市城前镇地处三市五县交汇要冲,而越峰村受群山阻隔堪比交通孤岛,深藏南部山区,十峰五沟环抱,“一脚宽”的羊肠小道是唯一出路,曾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山村。
“上学得翻山越岭走四五公里的小道,全村穷得叮当响,光棍一大堆。”55岁的相瑞兵清晰记得,40年前他上初中时,为方便上学,家里借钱买了辆自行车,“可山路实在太孬,很多路我不舍得骑,常扛着车子去学校。”
那段时期,交通梗阻如同沉重的枷锁,牢牢锁住了山村发展的希望。
直到2003年,国家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2004年,山东省新改造农村公路近3.4万公里;2005年,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终于蜿蜒而上,叩开了越峰山的山门。
道路的贯通,让相瑞兵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改变,35岁的他成为一名运输车司机,驾驶着车辆从越峰山驶向济南的商贸市场,一跑就是6年,小家庭的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然而,这条狭窄的“脱贫路”却未能彻底撬动大山的未来。路窄难行,“大车进不来,小车掉头难”,农产品依然难以外运。
岁月困顿。有限的出路反而成了年轻人逃离的通道,上千人的村落一度只剩下三百老幼,老百姓守着青山绿水却难寻富路。
唤醒:
酒香沿着新山路飘进城 山村被唤醒,转机因为路。2014年,邹城市启动以村级公路网化为重点的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数月后,越峰村通村道路完工,从此越峰村与省道S103济枣线完成联结,村民到镇上只需20分钟。
紧接着,邹城市围绕刚获评中国传统古村落的越峰村,实施了传统古村落开发行动,乡村游“点燃”了越峰山,公交车开进了小山村,数十名游子争相返乡创业。
35岁的丁同鑫便是当年的归雁之一。丁同鑫祖上三代都以酿酒为生,到他这里差点因进城务工断了传承。因路险人稀沉寂十余载后,“越峰老酒坊”的招牌又重新挂到古村街口,四世传承的醇香沿着新山路飘进了城。
“十三五”期间,邹城895个村居全部通硬化路,建成美丽乡村“A类村”328个,获评首批山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建好农村路,不仅越峰山周边村庄得以快速发展,整个邹城乡村都受益匪浅。”邹城市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顾士国说。
在邹城市张庄镇,得益于公路通村联户,快递车终于驶入凤凰山区。张庄镇邮政快递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向珂说,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现在全镇已有5家企业进驻镇快递服务中心,全年快递业务量超100万件,其中村庄业务量占六成。
蝶变:
出行线贯通产业经脉 近年来,邹城市探索“公路+”多业态融合发展,让农村路从“出行线”变身“经济链”。
2021年10月,一条7米宽、21.5公里长的环越峰山旅游风景道如金线串珠,将越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13个村庄、1.8万百姓织入振兴画卷。
片区内村庄如今集体收入年平均达62.7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提升至3.4万元,在协同发展中绘就了富民兴村的生动图景。
道路通,百业兴。以路为链,邹城串起“一菌一渔一茶叶、两薯两莓仨桃”十大农业产业。看庄土豆、峄山桃等跻身“国字号”特产,食用菌产值35亿元,“邹城蘑菇”品牌价值飙至50.38亿元。主次分明、干支纵横的280公里工业产业路网,支撑起邹城一区六园产业集群和八大小微企业园区,以及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邹城市以路引景,推动交旅融合,2024年全年旅游总收入110亿元,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
“十四五”以来,邹城市7066公里的农村路网实现了“5个100%”全覆盖,160公里“美丽儒风路”蝶变为文旅大动脉。
一组组跃动的数据,勾勒出邹城百姓日益丰盈的获得感。2024年,邹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05元,较2020年增长38%;2018年以来,快递业务量每年增长20%以上,2024年寄递业务量达3959.92万件;城乡公交覆盖所有行政村,6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免费乘车,年客运量超2300余万人次。
解码:
大道坦途重在管护 成绩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账单:2014年以来,邹城市累计投资38.86亿元,新改建农村道路3191.5公里,推动全市农村公路由窄变宽、由线成网,打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瓶颈,农村公路覆盖范围、通达深度、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路网延伸的背后,是治理体系的革新。邹城市以入选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形成管养一体化共享模式,实现“路长制”全覆盖。
“路是三分建七分养,这好不容易建成的山路就像自家孩子,管理养护容不得半点马虎。”晨光中,相瑞兵俯身捡起碎石丢进路边树丛。对路长这另外一重身份,他理解得很真切。
为管好护好农村路,邹城市还建成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域公路可查、可看、可控;推广农村公路自动化检测,推进养护市场化改革。如今,553名路长、4000余名护路员构筑起邹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队伍,1971个站点、54条公交线路形成了覆盖城区、连通镇街、辐射村居的城乡一体公交线网,支撑串联起年运营总里程1395万公里的城乡交通脉络。
“在高标准建好农村公路的基础上,创新‘管养一体化共享’模式,形成以‘四好农村路’为链条引领的路衍经济发展模式,使生态经济、产业经济、文旅经济得到全面发展。”邹城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东说。
从羊肠小道到大道坦途,从人车难行到路产融合,乡村道路的巨变托举起万千农民的命运转折。当越峰山的茶香随蜿蜒公路飘向远方,一条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正随滚滚车轮延伸至地平线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