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本报通讯员 康 羽 毕泉奇
夏末秋初,步入沂南县马牧池乡红嫂家乡旅游区,老石屋错落有致,石板巷纵横交错。巷子里,来自济南的准大一新生刘梦凭录取通知书免门票进入旅游区,她驻足细看古院落里一块影壁墙——热播剧《生万物》中的宁绣绣正是从这里迈出脚步,踏上了命运的分岔路。
《生万物》改编自山东作家赵德发荣获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该剧自8月13日在央视八套黄金档开播以来,首播收视率即突破2.68%,爱奇艺站内热度突破10000。剧中90%的场景取自沂南,通过宁绣绣与封大脚的命运沉浮,展现了鲁南农村土地变迁的壮阔史诗。而8月16日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我们的河山》,则取材于山东抗战真实历史,全程在沂南取景,再现了抗战时期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英勇斗争的故事。
两部热播大剧,将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沂南再次推向全国荧屏。当地景区乘势推出大一新生凭录取通知书免门票等诸多优惠政策,许多游客举着手机,比对剧中取景地打卡留念,逐渐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跟着影视游沂南”的热潮。
自2008年建成至今,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已孕育出450余部影视作品。从深情厚重的《红高粱》到热血激昂的《铁道飞虎》,从粗粝真实的《斗牛》到荡气回肠的《沂蒙》,一部部佳作不断擦亮着红嫂家乡旅游区的金字招牌。
沂南县深耕影视产业链条,构建起“规划先行、项目带动、人才赋能”的三维体系,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引导基金,以“红色文化+影视产业”为内核,围绕沂南文旅资源,打造集“稀缺性拍摄场景+专业技术支撑+一站式生活服务”的全链条影视拍摄服务体系。沂南县以“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常山庄为核心,原址保留打造出367个抗战时期古村风貌场景,新建60座不同风格的民国建筑,配套专业道具库包含1000多个品类的拍摄资源,储备群演团队1500人。通过系统性布局,沂南县已形成集影视拍摄、红色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在沂南,影视是入口,山水是载体,红色文化是底色。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沂南县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制订《沂南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2022-2035)》和红色旅游融合方案,以深厚的红色资源为根基,以“影视+文旅”深度融合为战略支点,聚焦“红嫂事迹、红色演艺、影视体验”三大亮点,构建全域联动的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格局。为了消除游客的审美疲劳,沂南县不断创新文旅演绎方式,打造“沉浸小院+山村剧场+科技赋能”立体模式,创作出30余个红色小戏小剧剧本,推出了《识字班》等11个沉浸式小院演出剧目,打造东高庄红色文化实景演艺体验《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与影视结合推出《重走支前路》行进式表演剧目,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与沉浸式体验实现多维融合,红色文化实现从“静态陈列”到“活态展演”的转变。截至目前,沂南县各类红色演出已超15000场,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实现游客数量增长300%,红色基因、革命文化在沂南有了多层次、立体化表达。
中国旅游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高舜礼认为,影视IP的走红为拍摄地文旅发展提供了绝佳契机,而如何将“流量红利”转化为“长尾效应”,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善用“借势营销”,推动影视基地从单一拍摄功能向“文旅商”综合体转型升级。沂南县将以影视IP为支点,构建完整的沉浸式体验产业链,通过场景再造、内容共创、科技赋能等手段,让游客从“打卡拍照”升级为“深度参与”,形成可持续的文旅消费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