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奋斗动力

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奋斗动力

2025-09-05 大众日报 02版
  □ 本报记者 董方舟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9月4日晚,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响彻“红动齐鲁”山东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暨“沂蒙精神代代传”秋季学期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现场。
  《沂蒙山小调》第三代传唱人宋守莲的精彩演唱,将现场观众的思绪带回了沂蒙大地。“人人都说沂蒙山好”,这份“好”,不仅在于秀丽的风光,更在于烽火岁月里军民同心铸就的精神脊梁。
  80多年前,从胶东天福山起义的号角吹响,到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烽火点燃;从海阳老乡们巧用地雷战的智慧闪耀,到铁道游击队在铁轨上谱写传奇,齐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谱写出一部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正是在这段岁月里,“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孕育。
  85年前,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岁月里,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于沂蒙山区,传唱至今。“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现场,演员们生动地再现了《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在沂蒙这片热土上,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沂蒙六姐妹”舍生忘死全力支前,“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抢救重伤小战士……这首歌之所以诞生于沂蒙,离不开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团结、鱼水情深。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从烽火岁月走向建设热潮,沂蒙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成为齐鲁儿女开拓进取的精神密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子演绎的情景讲解节目《青年志》以校史为脉络,通过讲解员与新生参观校史馆的对话,生动讲述了学校抗战西迁、楼德创业、灭病除疠和创新发展的历程。从尹莘农先生坚守医学教育,到白晓卉老师冲锋在抗疫一线,大家深刻感受到一代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我今年虽已74岁,但志向永不变。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把更多的沂蒙故事讲给大家听。”于爱梅老人讲述了自己努力当好沂蒙精神宣讲员的故事,引起大家的共鸣。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为了更好传承沂蒙精神,10多年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讲了4600多场沂蒙精神主题分享会,把沂蒙红嫂的故事讲给100多万人听。
  沂蒙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传承——从奶奶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到母亲张淑贞用乳汁喂养革命后代,再到于爱梅和女儿坚守宣讲一线,这就是“沂蒙精神代代传”的生动写照。
  从王尽美点燃齐鲁大地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到焦裕禄扎根兰考的坚守;从“沂蒙母亲”王换于、孟良崮战役中勇搭火线桥的“沂蒙红嫂”,到新时代人民工匠许振超的“振超工作法”、王传喜的乡村振兴实践,前六届“红动齐鲁”山东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的6名金牌讲解员共同演绎《红色故事我来讲》,讲述了6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让大家感受到齐鲁大地上跨越历史、覆盖各行各业的精神传承。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活动最后,现场师生共同唱响《歌唱祖国》,以饱满的热情、激昂的歌声向伟大祖国献上最诚挚的祝福。
  “现场聆听了这些红色故事,我感受到了那份穿越时空、永不褪色的信仰力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生赵浦竣说:“我将以先辈为榜样,传承沂蒙精神,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奋斗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