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邢金钰
本报通讯员 巩姝言 柳伟
近日,在山东工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大数据实验室内,大四学生李春暖正全神贯注地调试分布式服务器。屏幕上跃动的数据流,是他参与的城市气象智能调度系统实训项目。“课本里的概率统计模型“活”了!用Python爬来实时降水数据,分析监测结果、算雨量趋势与频率特征,才发现季节或气候变化会让雨量异常波动——原来数学公式真能解码生活。”李春暖的感慨,正是该院深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生动缩影。
2018年,“大数据学院”铭牌挂上学院大门,师生们开始共同解答:传统数学专业如何对接数字经济浪潮?学院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省内同类院校中率先布局大数据专业。“企业找不到懂数学的数据工程师,学生也苦于所学无处施展。”院长乔小燕道出转型初衷。
此后,学院与京东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成功跻身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序列。在合作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教师团队将港口物流、金融风控、资产数据等真实产业场景转化为教学案例,逐步构建起“应用数学+数据科学”的学科版图,布局“数据计算与应用”等新兴方向,让专业群精准覆盖数据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大数据分析与挖掘》课堂上,信息科学系刘璐老师正带领2022级1班学生分析某电商企业用户购买行为数据。“以前讲数据挖掘算法是纸上谈兵,现在要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用户行为预测购买偏好。”学生们分组建模,代码在屏幕上快速滚动。
这样的教学场景,源于学院对课程体系的重构。学院紧扣“懂理论、精技术、善运用”三阶目标,将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核心能力培养融入产业场景。数据挖掘不再局限于习题集,而是直面企业痛点:数学专业学生为本地银行开发风险评估模型,专业团队为环保部门分析大气污染数据。
如今,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已成常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通过业务场景建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大数据专业学生依托海量产业数据挖掘价值。近五年,学生斩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200余项,35个创新创业项目获省级立项。
为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构建“五维协同”培养模式,通过“理科学院与工科学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学界师资与业界师资、专业平台与产业平台”协同发力,推动多领域资源深度融合。
校企共建6门融合课程,新编的《嵌入式AI项目实战》等5部教材已服务3届学生;企业工程师带着真实项目走进课堂,共建8门实践课;10名教师赴企业挂职,7位企业专家获聘兼职教授,组建双向师资团队;5个实训基地累计接收600余人次实习;“专创融合”课程孕育多个创业团队。
依托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平台,学院与企业联合研发动作抓捕系统、人体智能感知系统等技术成果,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能、降低成本,带动企业年产值增加1600余万元。近五年,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余人入职比亚迪、京东、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180余人考取国内外名校研究生;就业率由2022-2023年的84%左右,稳步提升至近两年的9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