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升级算法与算力持续提升码头作业效能,多次刷新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纪录。(□资料片)
□ 本报记者 刘 童 刘笑笑
张忠德
智绘蔚蓝
“海洋+AI”成新趋势 如何让智能体在真实环境中“摸爬滚打”,真正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智绘蔚蓝——模塑‘海洋+AI’融合发展新未来”平行论坛上,由70家成员单位组成的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启动,旨在借助各成员单位在技术、要素、人才、场景等方面的优势,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问题,促进AI大模型应用落地。
“海洋数据高效处理、业务连续性保障是海洋业务应用智能化的关键诉求,这需要打造全国海洋共性支撑能力、发展海洋大模型生态、开展海洋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提出。
大模型在赋能港口运营、AI制药技术与产业融合、大模型重塑冷链供应链新生态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凸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广阔前景。但是,人工智能与海洋产业系统化、高效化融合,还需要更清晰的产业图谱。
论坛当天,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围绕“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梳理发布了“海洋渔业”“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等8张产业需求图谱,实现海洋重点产业全覆盖。目前,青岛正在研发、应用和优化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达34个,“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不断完善。
绿色智慧
航运驶向绿色革命 在全球航运业面临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智能技术与绿色发展成为行业并驾齐驱的两大驱动力。“绿色智慧——共筑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新生态”平行论坛,聚焦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分享科技赋能航运业创新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机遇。
在香港航商总会主席、华光海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赵式庆看来,航运是海洋经济中最传统,国际化程度最高、商业模式最成熟的行业。“港航的绿色转型将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海洋经济又会不断孵化出新的业态,打破现有的格局和模式,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认为,面向未来的海洋经济和航运新生态,人才始终是第一资源。“山东的海事和海洋教育能给新型的、智慧的航运和海洋企业培养未来人才,通过新科技、新知识、新模式为蓝色经济注入新生机,对未来蓝色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在全球气候治理与数字技术革命的驱动下,绿色与智慧已成为港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山东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霍高原介绍,山东港口作为全球规模体量最大的港口集群,主要港区横跨黄渤海,货物吞吐量突破18亿吨、集装箱量超过4400万标箱,对于“绿色智慧”有着丰富完备的应用场景;362条航线覆盖全球主要贸易区域,54个陆港、106条班列辐射整个沿黄流域。
“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与各方合作伙伴在新能源应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方面深化合作;在自动化码头、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协同攻关;共建合作共赢机制,放大‘依托港口的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功能,持续拓展‘美美与共’朋友圈。”霍高原说。
向海问药
加快打造“蓝色药库” 2024年,我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增加值较2014年翻了一番,近十年中国海洋天然产物发现量居世界第一,国际首个抗肿瘤海洋多糖一类新药品进入二期试验……在“向海问药——生物医药创新的蓝色机遇”平行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公布了十年来中国发展海洋医药取得的成果。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是对海洋强国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的承接,是海洋新兴产业的代表,也是青岛市着力发展的新赛道。目前,青岛已经形成了包含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医疗器械、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洋化妆品、海洋农用生物技术和内制剂海洋原材料制造的完善的海洋生物体系。国际上公认的16个海洋创新药物两个诞生于青岛,打造了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等新兴的研发平台,培育了一批优秀企业。然而,从提高人头创新和创新药市场占比上看,无论是青岛还是全国都面临诸多挑战。
“海洋天然产物的成药性是陆源生物的数倍,但海洋药物是国际研发的热点也是难点。”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杜冠华认为,要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扩大有限的药物研究,实现打造“蓝色药库”的共同梦想可以与“蓝色粮仓”协同发力,推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创新。同时,随着我国深海探测技术、海工装备等核心能力不断提升,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海洋生物医药场景的融合,海洋药物的开发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助力。
与海同行
青年人才是生力军 “与海同行——海洋青年人才的机遇与挑战”平行论坛上,一组数据彰显了当前青年人才在发展海洋事业中的重要性:在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的2.31万名注册参与者中,青年科学家占比近三分之一。
“自然资源部牵头的‘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OSF)’,已有50多个国家、80多家涉海研究机构和5个国际机构参加,其中大部分参与者是年轻科学家,成为多国群策群力、共享成果的国际合作典范。”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表示,眼下,从深海探测到蓝碳研究,从基础科研到社会服务,青年学者正从“参与者”蜕变为“贡献者”甚至是“引领者”。而面对诸多挑战,应积极为青年开辟“弯道超车”的新赛道。
当前,海洋科技蓬勃发展,深海探测技术、海洋生物基因技术等不断取得突破,全球海洋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勉励学校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海洋探索已经持续了五个世纪,但是我们对它的认知可能仅是10%左右。面对全球海洋的系统性挑战,需要更多青年科学家通过科技创新共同破局,赋能面向未来的发展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华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