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余名学子田间地头写成长答卷
山东农业大学组织3062支社会实践团队暑假奔赴乡村基层——

万余名学子田间地头写成长答卷

2025-09-09 大众日报 11版
  □ 本报通讯员 赵秀明 张晨晨
        屈 越
  “桃子个小,是因为连年种桃‘累坏’了地,咱们可以让豆子给土地‘松松筋骨’。”在临沂市沂水县大诸葛村桃园里,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2023级学生顾文晓正向果农传授土壤改良妙招。
  这个暑假,山东农业大学3062支社会实践团队、1.4万余名农大学子再次奔赴乡村基层,带着课本里的知识,在田间地头书写成长答卷。
田间地头的“解题人”
  去年夏天,尚未入学的2024级新生朱逊便跟随学长投身枣庄市滕州市柴胡店镇刘村万亩梨园的乡村振兴驿站建设。今年暑假,朱逊与团队再赴乡村,这一次,她不再是跟在身后的“学习者”,而是带队的“实践者”。针对当地马铃薯晚疫病频发的难题,她和团队成员钻进马铃薯地,记录病害发生情况,采集病叶样本,熬夜整理数据,把专家的建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方案手册”,送到农户手中。
  这样的“解题人”还有许多。在临沂市蒙阴县常路村,农学院“和农启智”实践服务团队为当地种植户培训病虫害防治技术,解决豆角藤蔓管理不当难题……
  长期以来,该校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引导青年学生走出“象牙塔”,踏入“泥土地”,鼓励他们带着专业所长扎根齐鲁乡村,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真才实学。
扎根乡村的“耕耘者”
  “这些圆滚滚的黄豆,泡在水里会发芽;小麦磨成粉能做面包,但今天,它们要变个身!”在山东农大的教室里,农学院青藤伴学团志愿者小林举起一盘五颜六色的种子,正在给孩子们制作“种子画”。这个暑假,青藤伴学团志愿者们把泰安上高小学的孩子们带到了大学校园,带领他们开启了一场“探索大学,筑梦未来”的沉浸式体验活动。
  在更广阔的乡村课堂,“知识的种子”也在蓬勃发芽。“知行”助学协会爱心班成员赴临沂市费县东蒙镇武家汇村开展了为期四周的支教活动,他们精心准备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开设书法、八段锦等素质拓展课。
  该校团委始终将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鼓励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乡村基层,开展支教助学、农技推广、文化润乡等志愿服务活动。
民生一线的“贴心人”
  济南市章丘区党史研究中心的档案室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柏晨曦正小心翼翼地翻阅卷宗。通过“青鸟计划”来到这里实习的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特别目标: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成为年轻人追捧与热爱的“文化潮流”。
  从战国时期章丘冶铁工匠的巧夺天工,到抗战时期英雄们撼人心魄的悲壮事迹,再到章丘大葱“农家作物”变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传奇故事,柏晨曦将古老的章丘历史文化梳理成了一份份主题鲜明的展示文稿,用精心设计的图表代替了枯燥的数字,用年轻人熟悉的“故事化语言”重新讲述历史,赢得了观众的一致掌声。
  与此同时,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供销联合社,公费农科生张立达走进乡村讲解农业政策,制作农资知识宣传册……
  “我们坚持在实践中育人,将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推动爱农情怀在基层土壤中扎根,促进兴农本领在实践磨砺中提升,不断提升育人质量。”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广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