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普通话在西部热土生根发芽
山东建筑大学赴新疆开展推普支教活动——

让普通话在西部热土生根发芽

2025-09-16 大众日报 10版
  □ 本报通讯员 蒋衍玺 郭美虹
        孙士儒
  “阿姨,‘这个苹果多少钱一斤’,您跟着我念一遍,慢慢说,咱们把‘斤’字的音咬准喽!”热闹的新疆阿其克乡大巴扎集市上,一群身着志愿者服装的青年身影穿梭于摊位之间,有的蹲在蔬菜摊前教阿姨说“新鲜的西红柿”,有的站在调料铺旁帮老板叫卖“正宗孜然”……这是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鲁疆砼心,语筑未来”社会实践团队推广普通话行动的生动注脚。
  今年暑期,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鲁疆砼心,语筑未来”社会实践团队赴新疆喀什岳普湖县阿其克乡开展了为期14天的推普支教活动,开设课堂教学、文艺活动34节,志愿服务240小时,并与当地企业签约建立推普实践基地,这群朝气蓬勃的少年们正以青春之力,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这片西部热土上生根发芽。
古诗新唱+红色宣讲
  “‘慈母’的‘慈’是平声,读的时候要轻柔舒缓,就像妈妈的手轻轻抚摸我们……”伴随着志愿者温柔的语调,岳普湖县阿其克乡的推普课堂里,传来阵阵轻快的歌声与稚嫩的跟读声。团队为当地孩子精心打造了“古诗唱游”趣味小课堂,将古诗《游子吟》谱上轻快曲调,带领孩子们边唱边学。
  土木工程学院“走红的砼学”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们走进推普课堂,先以标准普通话逐字引导孩子们读准“延安”“奋斗”“勤俭节约”等词汇,再通过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把《周恩来的“三用”大衣》的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跟着宣讲团成员们重复“艰苦创业”“优良作风”的发音,在跟读中熟悉词句,在故事中触摸历史,在革命精神中汲取养分。
  这种“语言教学+红色宣讲+非遗传承”的模式,以语言为桥梁,在他们心中同时种下了文化传承与红色信仰的种子。
推普小站+数字赋能
  热闹的新疆阿其克乡大巴扎集市上,团队的青年志愿者们携着小黑板,手持常用词句卡片,在瓜果摊旁搭起了一个个临时“推普小站”。
  与传统推普宣讲形式不同,团队结合商户实际需求,开展场景化教学。志愿者们一边帮商贩向外地游客介绍商品,一边教商贩用普通话表达“新鲜”“实惠”“包邮”等常用词汇。“推普小站”最受欢迎的是团队志愿者们精心制作的“普通话口袋手册”,手册采用“维汉对照+拼音标注”的形式,涵盖日常交流、生意洽谈、安全提示等内容,方便商贩们随时翻看。
  阿其克乡的农户们曾有着另一重烦恼。“之前想宣传村里的苹果,解说用的方言外地客户根本听不懂,好果子卖不出去。”了解到农户们的困境,团队立刻把“数字技能课堂”搬进了村委会。“解说时用普通话,比如‘现摘现发、包邮到家’,这样全国各地的客户都能听懂。”志愿者李晟赫一边用规范普通话讲解,一边拿着手机现场示范,一步步教大家如何添加字幕、如何剪辑视频。
校企联动+结对帮扶
  为推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扎根、长效发力,团队先后到喀什广建集团有限公司、喀什新隆集团开展访问学习活动,探寻语言推广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深度契合点。
  “学校在推普教学体系搭建、实践团队培育、宣传推广模式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希望通过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基层的深入传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土木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蒋衍玺表示。座谈会上,双方围绕推普助兴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细节展开交流并达成共识,双方正式签署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团队成员深入当地建筑工地与企业车间,与砌筑工人、技术员等一线劳动者结对,开启“一对一推普”服务。针对不同工种的语言需求,志愿者们量身定制结对帮扶方案,面对建筑工人,重点讲解施工图纸上的专业标识、安全规范术语,以及与工长沟通的常用句式,帮他们解决“看图纸说不清、签单子怕误解”的难题;对于销售岗位人员,则侧重产品特点介绍、价格协商技巧、客户服务用语等实用内容,助力他们更好对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