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飞天探海”成果从何而来

这些“飞天探海”成果从何而来

哈工大威海办学40年,校地联手书写“双向奔赴”故事
2025-09-17 大众日报 01版
  □ 本报记者 胡 伟 郑 莉
  本报通讯员 岳彩领 张玉芹
  9月12日10时,载满乘客的客滚船“渤海恒生”从威海港缓缓开动驶往大连。而为它提供安全护航的,是距地球520公里近日轨道上的“威海壹号”——国内首个面向海上目标识别的通遥一体化卫星星座。
  这个由哈工大(威海)牵头研发的卫星星座,正是该校聚焦前沿、科研报国的写照。
  今年是哈工大在威海办学40周年。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工大建校100周年。哈工大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将校地合作的“根系”深扎海滨小城,让“智慧硕果”惠及齐鲁大地乃至全国。
为国育人
培养“可堪大用”的杰出人才

  在日前举办的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上,哈工大(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其中,哈工大(威海)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指导的学生,在多领域焊接技术方面实现创新突破,表现突出。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承接的第一个项目是863计划项目中的海洋焊接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焊接技术与工程系教授王廷说。
  这个秉持“爱国奉献”精神的团队,亲历“蛟龙”号创纪录下潜、“深海勇士”号深海遨游、新一代运载火箭横空出世、“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跨海通车、新一代高速列车研制等。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实现了焊接技术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时间回溯至1985年,即将升为地级市的威海市亟须高水平人才支撑现代化建设。哈工大响应国家号召,从北国冰城跨越千里来到黄海之滨兴校办学。
  40年间,哈工大在威海建立起全体系一流大学,培养出一批“可堪大用”的杰出人才,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多项“第一”和“唯一”。从首批2个专业、28名教职工、205名学生,发展到如今38个专业、1000余名教职工、14000余名本硕博在校生的办学规模;占地1840亩的校园生机盎然,6万余名毕业生奔赴大江南北。
  哈工大(威海)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刘永坦院士等一批杰出科学家的引领下,59位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船、海、车特色学科为引领、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型交叉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
为国科研
锻造“飞天探海”硬核实力

  山东是海洋经济大省,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渔业是山东优势海洋产业之一,但渔船出海后的有效监管、海上事故的预判以及应急救援是海洋渔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省科技厅于2021年启动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哈工大(威海)科研团队获批“海空天一体化天基海洋信息获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资助并开展研究。研究团队围绕天基卫星遥感、海面目标探测与识别、星间激光通信、遥感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等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关与应用研究。
  “威海壹号”卫星星座总设计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清华介绍,“威海壹号”卫星作为该项目的关键成果,取得了高速星地/星间激光通信、双星协同即时遥感等多项技术突破,可以实现远距离、大范围海上目标遥感探测和识别,将为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海上维权执法、渔船管控和应急救援等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40年向海图强,哈工大锻造出“飞天探海”的硬核实力。大跨结构技术铸起“中国天眼”钢筋铁骨,智能控制技术助推“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助力国产C919大飞机冲上云霄,路面融雪技术解决川藏公路建设重大难题……一项项“填补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一批批“国内首创”的标志性成果,是校地联手共进的见证。
校地联手
共建“双向奔赴”发展模式

  日前,中航航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将加强产业链等方面协同,加快建设现代航空工业体系。
  合作源于威海光威“啃下”了高性能碳纤维这块“硬骨头”。威海光威以渔具“起家”,逐步进军产业链最上游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成为与国际碳纤维巨头比肩的中国企业。这离不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杜善义在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组建研发团队,培养科技人才。
  40年间,哈工大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和“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持续注入新动能。建设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成为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重要支撑平台;建设哈工大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打造校地高质量发展双向引擎;深化与济南、潍坊、淄博、滨州、烟台等地合作,为浪潮、潍柴、海尔等300多家企业提供关键技术。
  哈工大(威海)的创建与发展得到了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山东省和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哈工大威海校区协议;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同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哈工大船海学科协议;2020年哈工大与威海市人民政府签订“聚力精致城市与一流大学建设”深化校地合作协议。
  哈工大(威海)副校长张文丛表示,未来校区将继续发挥工科强校优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在山东加快推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