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舌尔集市推广中医
塞舌尔维多利亚医院骨科全家福
□吕奕 闫旋 葛均辉
在碧波万顷的印度洋上,珍珠般的岛国塞舌尔虽风光旖旎,却长期面临医疗资源短缺的挑战。2023年5月11日,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骨科医生张久超和康复科医生王天达,作为中国第19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员,远渡重洋来到这个非洲岛国,开启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援塞医疗队不仅是中塞友谊的象征,更是塞舌尔人民健康的守护者。两年间,张久超和王天达两位医生以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精神,接诊患者逾2万人次,完成手术500余台,培训当地医疗人员500余人次,用实实在在的付出赢得塞舌尔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技术创新:
提升塞舌尔医疗水平 到达塞舌尔后,经过短暂的休整,两位医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张久超进驻维多利亚医院骨科,王天达则在康复科工作。
两年来,为了圆满完成国家援外任务,两位医生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每一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力求用自己所学所能,为塞舌尔人民带去更多的健康与希望。
“摩托车事故伤害是塞舌尔最常见的创伤类型,以往患者等待时间长,术后感染率高。”张久超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面对这种情况,他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技术交流,优化当地医生的治疗思路,更新塞舌尔多年来外伤骨折救治理念,创新性提出事故创伤联动机制,建立创伤病人多学科联动绿色通道,将患者等待时间缩短20%,术后感染率降至4%以下,显著降低了四肢骨折病人的致残率和其他并发症。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将微创骨科技术(MIPPO技术)引入塞舌尔,使股骨头置换手术缩短至30分钟内,转子间骨折手术仅需20分钟左右。他还培训了6名当地医生掌握该项技术,获得塞舌尔卫生部表彰。
为进一步发挥中医传统优势,他建立以中医针灸、推拿为中心的东北点康复中心。利用针灸技术治疗当地患者1万人次,为驻塞使馆、中资机构等人员服务1000余人次。
据统计,两年间张久超共接诊急诊及门诊患者2600余人次,完成各类骨科手术500余台,参与急危重症抢救40余次,值夜班160余次,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达70小时。
与此同时,王天达则充分发挥中医针灸、推拿等特色技术优势,针对塞舌尔当地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等病症,灵活运用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为患者进行治疗。他累计接诊患者17600余人次,平均每日接诊量超20人次,有效缓解了当地民众病痛困扰。
王天达创新性结合康复科物理治疗设备,采用“针灸+推拿+物理治疗”综合疗法,日均完成针灸20例、推拿15例,效果良好。他还为塞舌尔政要提供定制化服务,结合康复科牵引设备设计“针灸+功法指导”方案,年均服务VIP患者超50人次。他凭借专业的医术和耐心的服务,使中医诊疗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可,不少患者甚至从周边岛屿专程前来就诊。
值得一提的是,王天达的“辨证施治”“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覆盖了塞舌尔社会各阶层人士,获得广泛好评。不同群体的认可,让中医成为加深中塞民众情感的重要纽带。
截至2025年7月,王天达在800天的工作日内,累计接诊患者约17600人次,参与主办中医义诊10次,服务300余人次,总诊疗量超过17900人次。与维多利亚医院康复科合作完成 1项临床研究,推动中医针灸纳入当地“术后快速康复”常规方案,年均协助完成中西医结合诊疗案例200余例。
授人以渔:
为塞舌尔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 “中国医疗队不仅是来治病的,更是来帮助塞舌尔建立可持续的医疗体系的。”这是张久超和王天达等第19批援塞舌尔中国医疗队队员的共同理念。
两年来,医疗队组织了多场专题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内容涵盖内外科常见疾病诊疗、骨科手术技巧、针灸疗法应用等多方面。张久超和王天达积极参与其中,每次培训都经过精心准备,确保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切实满足塞舌尔医疗人员的实际需求。
为推动中医在塞舌尔的长远发展,解决当地中医人才短缺问题,2024年初,王天达启动中医功法学习班,每周授课2次,累计培训200余人次;2025年起每月设“传统功法学习日”,年均开展活动12场,参与超400人次。
他还开设了针灸课程专项培训,系统讲解针灸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等内容。截至本次援助任务结束,其针灸课程培训累计参与医护人员200余人次,部分学员已能够独立运用针灸技术为患者治疗常见病症,为塞舌尔培养了一批具备基础针灸技能的医护人才,为中医在当地医疗机构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为传播中医文化,张久超和王天达面向旅游学院、医疗机构等开展6场讲座,覆盖600余人;2024年3月8日,为当地政要提供诊疗服务并科普中医文化。
据统计,援非期间,医疗队共举办培训带教活动20余次,直接参与的本地医疗人员超过500人次,间接受影响的医疗团队成员更是不计其数。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既包含讲座,也包含实际操作示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医疗队成功举办了“中国—塞舌尔交互式远程诊疗技术人才国际培训班项目”,该项目选送6名塞舌尔医务人员到山东省进行为期半月的线下培训,并对20余名塞方人员进行线上培训,成功举办了第一次远程病例交流讨论会。这一活动,得到塞舌尔主流媒体及国内各大媒体广泛报道。
这样的“授人以渔”,影响深远,不仅为塞舌尔医疗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当地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更在无形中播下医疗合作的种子,为未来中塞医疗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塞舌尔人民的健康福祉。
人文情怀:
跨越山海的无疆大爱 “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年,在春节那几天的一次骨科常规手术后,我没想到的是,患者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了好几个谢谢。这是我收到的一份特殊礼物。”张久超回忆道,这几句不太标准的“谢谢”,让他瞬间湿了眼眶,也让他倍感温暖。
两年来,他和王天达一次次见证和亲历了塞舌尔民众对中国医生的信任和尊敬。毋庸置疑,这份信任和尊敬,源于多年中非友谊的积淀,源于中国援非医疗队“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行动。
在塞舌尔,中国医疗队的故事被当地人民口口相传。
“在塞舌尔生病也不怕,有中国医疗队在,放心!”这是在塞舌尔从事生活物资批发的林老板在驻地就诊时发出的感慨。时值当地流行性感冒高发期,许多华人染病,医院医疗资源紧张。林老板出现畏寒高热、咽痛、气短等不适症状,自行服药无法缓解,他第一时间给医疗队打电话求援。医疗队员为其开启绿色诊疗通道,经过精心治疗,他的高热消退,病情得到控制。
当地旅游公司一名华人员工车祸骨折,第一时间拨通医疗队电话。张久超为其细致检查明确了骨折类型,虽然手术难度大,但经过积极协调和精心准备,他成功为患者进行了骨折手术,患者很快康复出院。这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在其个人社交账号上对张医生及全体医疗队表达了感谢,赞扬了中国医疗队专家的精湛医技。
在医疗队开展的多项公共卫生服务活动中,也活跃着张久超和王天达的身影。结合当地实际,他们和医疗队成员一起,积极调研了解当地百姓健康状况,定期向塞舌尔民众开展义诊,免费送医送药。
在医疗队组织的多场健康教育讲座中,两位医生深入学校、社区和乡村,向塞舌尔民众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讲解疾病预防知识,增强民众健康意识。
通过一系列活动,医疗队不仅有效提升了塞舌尔人民健康水平,更在当地传播了健康生活理念,为其公共卫生体系注入了新活力。
张久超和王天达两位医生,不仅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医疗队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的医者形象,更为中医文化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为中医走向世界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彰显担当:
40年援塞的新里程碑 借中国医疗援助塞舌尔40周年契机,第19批医疗队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得到当地政府高度认可,获得塞舌尔卫生部嘉奖。
认可缘于行动。且看几个关键节点。2023年6月1日,医疗队刚刚抵达塞舌尔就参与了儿童节医疗义诊活动。2024年3月8日,张久超和王天达医生为当地政要提供诊疗服务并科普中医文化。2025年5月,中国驻塞舌尔大使看望97岁的华人联合会会长李老时,医疗队提供了专业医疗服务。
张久超和王天达等医疗队员,以仁心仁术浇灌友谊之花,以精湛医技续写中国故事,得到广泛赞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
“医疗援非,事关国之大者。国家需要,医者使命。我院两位援非医师倾情付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展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风采。”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杜晓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