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元斋 孙洪波 崔国涛
在鲁西南这片红色沃土上,菏泽学院以扎实举措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三进”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引领师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汲取奋进力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教材体系:
让理论与地方实践同频共振
“菏泽牡丹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背后是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在菏泽学院的思政课堂上,教师以本地产业案例讲解新发展理念,让学生倍感亲切。这得益于学校构建的特色教材体系。
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菏泽学院深知其重,着力构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有机融入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教材体系。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严格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核心内容精准传授。同时,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辅导读本,将“黄河滩区迁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菏泽篇章”等鲜活案例纳入其中,让抽象理论与身边变化紧密相联。打破思政教育“孤岛”,学校推选出近百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理工科课程强调科技报国,人文社科课程厚植文化自信,艺术体育课程融入美育精神。这种“课程思政”全覆盖模式,让每门课都成为思政育人的载体。
课堂创新:
用活红色资源激发学习热情
“冀鲁豫边区的抗战历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菏泽学院学生聆听讲解后深有感触。这是学校将红色地标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场景。学院大力推广专题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式不断革新。在党的创新理论课上,“高质量发展与青年作为”辩论赛激烈展开,学生结合鲁西南发展实际谈见解;马克思主义学院运用智慧教学工具,通过线上互动、即时答题等方式,让课堂充满活力。立足鲁西南革命老区优势,学校开发“传承红色基因”系列实践教学项目,组织学生走进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等场所,在实地探访中感悟思想伟力。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从课堂延伸到社会。
实践转化:
从理论认同到行动自觉的跨越
“在牡丹区种植基地,我看到了科技兴农的力量。”参与“行走的思政课”的学生说。菏泽学院通过实践载体,推动理论学习向行动自觉转化。学生们通过沙龙、读书会等形式深化理解,朋辈间的相互启发让理论学习更有吸引力。学校还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在牡丹产业电商推广、乡村振兴调研等实践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地方的能力。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宣传栏里的理论解读、微信公众号上的案例分析、优秀校友的奋斗故事,让理论学习融入日常。主题征文、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
保障机制:
筑牢育人工作坚实根基
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推进“三进”工作的保障。学校实施思政课教师“培优计划”,通过集体备课、研修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聘请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为课堂注入鲜活素材。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学校将“三进”工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设立专项经费,形成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这种制度保障,让育人工作有章可循、落地见效。
如今的菏泽学院,师生理论素养持续提升,申请入党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投身基层、服务社会。许多学生在学习心得中写道:“明白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就是要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信仰的种子,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茁壮成长。从课堂到田间,从理论到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正在这里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滋养着菏泽学院学子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