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刘珂珂
“杞柳成了村民致富的‘当家人’。在第一书记的帮助支持下,前三里营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合作社,在金地河畔1100亩流转滩涂地上种植杞柳,带动300余人就业,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400多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10万元。”聊城市莘县古城镇前三里营村党支部书记于传仓说。
自2012年以来,济南大学已连续六轮选派24位优秀干部赴莘县2个镇(街道)21个村担任省派第一书记。十余年间,他们始终将群众的期盼与需求放在首位,累计协调资金3000余万元,为莘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济大力量”。
党建引领强根基,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济南大学第六轮省派第一书记始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帮扶首要任务,通过规范党组织生活、提升党员素质,不断增强村党支部凝聚力与战斗力。
创新推出“1+1”支部联建模式,建立“书记联书记—组织联组织—党员进乡村”工作机制,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党支部等多个校内党支部,先后与东红庙村、西曹营村等帮扶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在党组织引领下,村“两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仅2024年就规范完成土地流转440余亩。
“自从济南大学的‘第一书记’来到我们村,村里发生了大变化,解决了我们的用电难题,街道也硬化整洁了。”古城镇东红庙村村民杨立昌说。“我们就要做村民的贴心人。”济南大学“第一书记”李红新说。
产业赋能促增收,打造致富增收“新引擎”
济南大学“第一书记”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在杞柳产业领域,联合美术与设计学院举办古城镇首届柳编技艺培训班,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进邦、齐鲁首席技师解印权等专家授课,7天培训覆盖村民120余人次,同时争取“万村共富”资金100万元建成1650平方米加工车间、2个烘干室,配备26台编织设备,打造柳编非遗共富工坊。
在助力农产品销售领域,成立济南大学省派第一书记乡村振兴示范点,为莘县特色农产品拓宽市场销路。
在特色种植领域,邀请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药材有限公司专家实地论证,推动古秦皇堤中草药种植项目落地,同步规划1000亩中草药种植园,打造“康养名村、竹里曹营”农文旅项目,预计带动110人就业、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2万元。
人才聚力强支撑,激活乡村发展“原动力”
从外强“输血”到内强“造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推动力。
在人才引进方面,利用2024年驻济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牵线促成莘县31家企业组成招聘团,有效推动高校毕业生“来莘、留莘、返莘”。在人才培育方面,依托济南大学莘县(古城镇)乡村振兴研究院建立专家库,58名入库专家累计17批150人次赴古城镇开展产业规划、技术指导等帮扶,列出196条学院服务资源清单,提供“点单式”精准服务。
民生实事暖人心,绘就和美乡村“幸福景”
第一书记始终将“为民办实事”作为工作出发点,2024年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00万元,完成5000余平方米混凝土路面、1.8万平方米沥青路面铺设,安装路灯334盏;自筹资金新建生产路300余米、整修200余米,填埋垃圾场1处。
邀请美术与设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完成帮扶村500平方米乡村墙绘,联系派出单位、聊城市杂技团、县文旅局开展科技、戏曲、杂技下乡活动10余场次。牵线浙江正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赠价值12万元饮水设备,协调九阳公益基金会捐赠10万元厨具设备,惠及舍利寺中学400余名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