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党建赋能 科技兴农

省农科院:党建赋能 科技兴农

2025-10-22 大众日报 19版
  □刘倚帆 赵晨晨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一粒粒金色的麦种、一株株耐盐碱的作物、一项项惠农的科技成果,正悄然书写着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动篇章。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坚实步履。近年来,省农科院党委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指引,探索出一条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凝心铸魂
把稳农业科技前行之舵

  走进省农科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几个大字。这已成为全院上下的共同遵循,凝聚成以强院建设为主体,一手抓科研创新、一手抓转化推广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和“精致化”管理理念。
  如何确保农业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省农科院党委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连续举办三届全国性理论研讨会、每年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依托“党建之窗”线上平台与“田间党课”现场教育等双线融合,邀请院士专家结合科研实践讲政治理论、谈科研体会,组织党员干部赴红色教育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特别是通过新搭建的“青年星火学社”体系化学习平台,已开展联学联建、基地实践等特色活动9次。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多次获评省直机关工委“好”等次,连续两年获全省机关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奖,学用结合在全院蔚然成风。
  近年来,省农科院累计选派14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4名科技副职赴省内一线挂职,6名干部奔赴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开展对口支援,帮助破解农业难题。经常性组织党员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打造“科技兴农”服务月、“鲁农科讲堂”等活动载体,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服务“三农”的具体行动,有力推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
  
融合赋能
彰显实干担当兴农之效

  济麦22种植面积已12年保持全国第一,累计推广超过3.7亿亩;济麦44连续3年为全国最大强筋小麦品种;创制出全国省级科研单位中唯一的多价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转化体LD05;培育出国内综合性能最好的荷斯坦种公牛,冻精市场占有率达15%,居全国第一……
  这一连串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结出的丰硕成果。近年来,全院共有127个品种、494项技术入选全国或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1项(主持4项)、省科技奖一等奖29项(主持22项),有力支撑了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上,省农科院筛选培育耐盐碱品种130余个。其中,济麦60在3.01‰盐碱地实打亩产560.4公斤,鲁单510玉米在3‰—4‰盐碱地亩产650.1公斤,齐黄34大豆在东营3‰盐碱地亩产302.6公斤,均实现中度盐碱地作物高产新突破。
  围绕13个特色农产品和枣庄石榴产业,省农科院培育转化相关品种技术130余项,开发新产品及食品配方50余个。创新实践以“科技帮、合伙干、产业兴、农民赚”为内涵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打造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样板。构建的“育繁推产服销”科企合作模式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高度评价,并在《农民日报》头版专题报道。
  
文化聚力
弘扬创新奉献农科之风

  走进省农科院农业科学家精神专题展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诉说着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感人故事。这里已成为首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机关事业单位、高校院所、中小学及社会团体参观4000余人次。
  省农科院深入挖掘老一辈农业科学家事迹和优良传统,总结并弘扬特有的“泰山1号”精神、“鲁棉一号”精神、赵振东精神、“不老松”精神和“劲草”精神等5种精神,凝练升华为以“创新、实干、自强、奉献”为内核的新时代农科精神。组建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每年开展十余场巡回报告,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科研人员树牢“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科研价值观。3年来,连续举办“传承农科红色基因”“向老一辈杰出农业科学家致敬”等主题活动30余场。
  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举办“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文艺汇演、“弘扬科学家精神”经典诵读等活动,自编自演科学家精神原创剧目,常态化组织读书分享会、职工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团结、和谐、积极的“幸福农科院”氛围,省农科院和作物所连续多年保持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加强“清廉农科院”建设,建设廉洁文化展厅,打造“鲁韵清风·廉润农科”廉洁文化品牌,全面实施清明政治引领、清廉院所提质、清新处室构建、清朗团队赋能、清正个人塑造等“五清工程”,提升“大的格局、宽的视野、高的标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快的节奏、铁的纪律、好的效果”工作标准,全院每年组织警示教育活动50余场次,崇廉尚廉氛围日益浓厚,作风学风建设更严更实。
  
强基固本
筑牢一线战斗堡垒之基

  把支部建在创新团队上——这是省农科院党建工作的一个创举。全院74个业务党支部直接建在创新团队上,由团队负责人担任支部书记,从组织架构上确保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围绕科研任务部署支部工作,落实“三会一课”,把“主题党日”搬到农业产业一线,让科研和党建拧成一股绳、使出一股劲。比如,作物所两个科研党支部积极开展“鲁农科讲堂”“‘头雁’帮扶”等田间地头技术服务,为种植大户送去小麦、甘薯等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了潍坊寒亭一空桥村、费县金满田甘薯合作社等多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在《人民日报》等头版报道。
  推行“两+两联”工作法,开展“主题党日+”“微党课+”,建立支部委员常态化联系党员与党外知识分子制度,以及科研团队党支部与基层村(企)党支部结对联建机制,将党建主体责任落实到团队业务发展中。比如,玉米所栽培生理党支部和招远张星镇傅家村党支部、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双联党建联合体”,将科研田、示范田、生产田“三田合一”,推动鲁单510以平均亩产980.92公斤创当年黄淮海区夏玉米高产。
  
典型引路
激活全域融合示范之力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省农科院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设立“党员示范岗”、组建“青年突击队”,在重大项目攻关、应急任务中压担子、交任务,选树“农科尖兵”“十佳农科人”等身边榜样,引导党员在科研一线建功立业。“十四五”以来,12人获省级以上荣誉表彰,今年作物所曹新有研究员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通过落实“一岗双责‘十必须’”,制定“三级六岗”责任清单,细化职责分工110条,省农科院实现任务清单化、责任具体化、时间节点化、督查经常化,全面提升了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获省直机关首批“四强”党支部11个、“四好”党员16名。
  依托“支部建在团队上”组织优势,党支部深度参与创新团队议事决策,把准科研方向,推动思想聚魂、文化凝心,有效激发科研攻关内生动力。比如,农机院园艺装备党支部凝练出科研团队“战狼精神”,以支部书记“头狼”带头和党员干部“群狼”敢抢敢拼,成功研发国内首台浆果惯性振动采收机,研发的苹果智能采摘机器人成功突破果实精准识别等关键技术,并首次闯入小型汽车行业领域,连续举办10届科技部农机技术国际培训班,主动出击抢占国内10余家农机头部企业市场,彰显党建引领下的硬核战斗力。
  实践表明,党建工作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细了就是凝聚力,抓强了就是战斗力。站在新起点,省农科院党委将持续深化拓展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推动党建与业务同向发力、同题共答,让党旗飘扬在科研一线,让党徽闪耀在田间地头,让科技的翅膀助力山东农业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