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总书记说说心里话|耿遵珠:耿店村里多了“棚老板”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梦 孙亚飞 蒋鑫
2020-01-27 06:34:23     大众日报客户端

1月21日,年关岁末,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的大棚基地依旧人气爆棚。村支书耿遵珠粗略计算了一下,自从棚内蔬菜成熟后,每天到基地务工的周边村民就有三四百口。耿遵珠还说,村里“棚二代”品牌叫响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仅在去年,就有10多个本村小伙、姑娘带着外地媳妇、外地女婿回家搭棚种菜。

“棚二代”夫妇返乡热潮的链接反应,是去年全村新增大棚100多个,总量超过700个。这其中,大棚超过5座的“棚二代”就有30多位。他们自己忙不过来,需要常年雇工,成为了地道的“棚老板”。

“按每人一小时7元钱计算,我一年光工钱就得开出20万元。”耿店村“棚二代”任传华告诉记者,看重了村里创业环境的他放弃了在外漂泊了10多年的打工生活,回乡从1个“钢架大棚”发展到21个冬暖式大棚,如今“年薪”超100万元。

在任传华的3号棚内,贾寨镇梅庄村的张金莲、贾春香,以及贾寨镇耿张村的耿银语正弯腰忙着摘圆辣椒。“我们仨都是这里的长工,每天早上8点准时来上班。”张金莲告诉记者,任传华可谓当地“棚老板”中的“状元郎”,每到忙时需要招工不下30个。

村里多了“棚老板”,“棚二代”的奔头更足了。从河南周口嫁到耿店村的吴雪梅本是浙江一家工厂的生产线组长,月入3000元。结婚后,她跟对象任再勇在外务工的工资加起来达7000元/月,抛去生活及孩子上学的费用,一年下来也就存2至3万元。这样的收入对当时的他们而言根本不敢想买房的事。

“得知家里种棚挣钱后,我就提出回家种棚。我对象一开始不同意,说种大棚不就是种地。我就劝他,种大棚时间宽裕,而且与其在外给别人打工,不如回家自己当老板。现在,我们承包了5个棚,忙不过来时还要雇工,成了真正的‘棚老板’。2018年,我们的纯存款就有13万。现在,我们正准备着再包2个棚。”让吴雪梅感到生活满意的,除了高收入,还有高品质的生活。吴雪梅告诉记者,村里开展社区建设后,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他们也从破旧的老房子搬进了新楼房。“当了小老板,住上新楼房,娘家人都夸俺找的婆家‘中’!”

“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殷殷嘱托,让大家对‘振兴什么、怎么振兴’的理解更加全面,对乡村振兴目标定位更加精准。”耿遵珠说,富民产业日渐兴旺,村民靠着“党支部+合作社”赚了大钱,去年仅分红就有60多万元,村集体积累更是增加到了1000多万元。“为了留住年轻人,我们还坚持通过蔬菜大棚做大‘产业’,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做强‘家业’。目前,我们翻修了3.8公里的进村道路,建设了水、电、暖、气、网齐全的高标准住宅小区,成立了村民保洁队伍,环境卫生跟城里没啥两样。”

“如今,村里年收入在20多万元的人大有人在。年轻人住上了楼房也开上了车,以农民的身份享受着市民的待遇。”耿店村“棚二代”耿富征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梦 孙亚飞 蒋鑫 通讯员 郑兆雷 报道)

责任编辑:巩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