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回望流行语,也是在回望过去的一年

大众日报记者 朱子钰 李梦馨

2023-12-12 07:29: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十大流行语:双向奔赴、新质生产力、情绪价值、特种兵旅游、显眼包、村超、质疑××理解××成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搭子、多巴胺××。2023年,大众日报文化版“新词解”栏目结合当下网友热门讨论,分析了数百个网络流行词,十大流行语也基本涵盖在内。

换上多巴胺穿搭风格,为了体验特种兵旅游,找一个显眼包搭子,奔赴一场酣畅淋漓的村超……流行语已经深度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早已不再是互联网刚兴起时独属于一小撮弄潮儿的发明,而是当下每个人真实生活的记录、集体情绪的晴雨表,甚至是时代的侧记和注脚。回望流行语,也是在回望过去的一年。

于细微之处记录时代变化

透过流行语,我们能串联起过去一年那些备受瞩目的社会现象,看到鲜活的生活和情绪以极为巧妙的方式被语言生动地提炼和概括。

实际上,从语义上看,网络流行语的表达不外乎几个方面:一是形容情绪状态,i人/e人、鼠鼠文学、胡说八道文学、命运的齿轮等或调侃或自嘲,或释放或总结,用有趣的语言形容原本复杂的情绪。二是万能句式,一般来源于网友造梗。泰裤辣、家人们谁懂啊、主打一个××、OOTD、公主请××,这些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口头禅,频繁出现在聊天框里。三是为生活方式或某种特别行为“取名”,白人餐、练习心眼子、早C晚A、夹缝快乐时间、请假羞耻、下班高手,几乎是个人生活体验的概括,体现出网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四是热门新闻事件的衍生语言,浪浪山、川渝男人穿搭、卖崽青蛙、AI孙燕姿等作为热点,是一个时期流行的社会现象,于细微之处记录时代变化。

流行语渗透到了大众语言的方方面面,成为大众表达观点与态度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在讨论流行语时,其实正在靠近大众文化的侧面。多年来,流行语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许多流行语出自各大影视作品。电影《精武门》里“我读书少你别骗我”、《武林外传》佟掌柜常说“额滴神啊”、《神探狄仁杰》一句“元芳,你怎么看?”……被观众口口相传。网络高度发达,也带来了媒介话语权的“下放”,更多的流行语由大众制造,网络造梗的流行语担当主流,反过来,许多影视作品的台词还要从流行语中吸取“精华”。归根结底,流行语是由大众主动选择、接受与传播,才形成了高度繁荣的局面。

流行语之所以流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流行语充当网友“嘴替”,是时代的留痕,折射出大众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的蝶变。流行语之所以流行,除了词语本身所蕴含的魔力,也有情感的投射、表达的趣味、使用的方便,契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拆解流行语的构造,我们便能得出具体答案。

求新、求奇,彰显个性。年轻人是网络流行语主要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大约80%的流行语以他们为原点向外拓展,引发了更多群体的使用。比如搭子,主打一个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体现年轻人在探索新型社交关系上的新趋势。特种兵旅游、Citywalk、蹭老式消费火爆出圈,归功于年轻人在消费方式上的“不拘一格”,把追求高性价比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奇的网络流行词汇,展示前沿的生活状态,目的是更好地自我表达,实现个体有效的沟通互动。所以,体悟当下年轻人情感追求与价值选择,把握群体社会心态的变迁,这是一扇重要的窗口。

要短、要精,寻求共鸣。纵观流行语的呈现形式,可谓短小精悍,寥寥数字,语义丰富,且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传情表意,可谓一语千言。比如,确诊式文学与“质疑××理解××成为××”,本质上相似,指“突然间发现自己的某些特征与行为,与之前无法理解的人物或行为相同”,无形之中包含了多个心路历程,巧妙呈现个中情绪的转换。

更重要的是,一个词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或习惯偏好,在讨论与使用中,人们收获了群体认同的快乐,以此寻求精神共鸣。比如,确诊式文学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将不同的个体归类为某一角色,让年轻人在社交场有了确切的、简洁的、易形容的社交身份,实现情感共鸣,以此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体量变大 “花期”变短

放在纵向的维度中,能看到今年流行语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在去年,刷屏的是“栓Q”“大冤种”“退退退”等充满个性化的情绪表达词,还有在怀旧之风下诞生的“王心凌男孩”“潘周聃”“你是我的神”等热门综艺梗。往前一年,则是“yyds”“绝绝子”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缩写梗和叠词梗,以及“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等形形色色的、具有二创性质的“互联网文学”。

相形之下,今年的流行语显得更加务实,不管是随文旅行业持续复苏而兴起的“特种兵旅游”“旅游搭子”和“Citywalk”,还是体现年轻人新消费理念的“蹭老式消费”“指点型逛街”等,都对应着具体的消费场景。源于现实,后借由短视频等网络平台的发酵而爆火,是这类流行语的传播路径。这也是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注意力转虚入实、更加积极地投入现实生产生活的表现。

另外一个肉眼可见的趋势,则是流行语更新迭代的速度加快。流行语,源于集体的智慧,每一位冲浪的网友,都参与了流行语的造词和传播。如今,熟谙造梗、玩梗套路的网友,在制造和演绎流行语上更加得心应手,在短视频等网络平台的助力下,流行语仿佛有了一条全自动的生产线。在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流行语诞生的今天,每个流行词汇的“花期”也随之缩短,导致“虽有新词不断、但普遍印象不深”的现象出现。《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便提出“今年流行语没有出现爆款”,短视频流行语转化成全民流行语需要一个过程,但很多流行语的传播范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自互联网兴起之时,流行语就悄悄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如今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是流行语的载体,广阔的社会生活则是生成流行语的土壤,而镌刻上时代印记的流行语又反过来建构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流行语并非都符合主流表达,一小部分流行语仅仅流于负面情绪的宣泄,甚至有些低俗、粗鄙,这类流行语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空间的戾气,引起不少人的担忧。

对此,我们不必杞人忧天,应该相信语言自有净化能力。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语言,同样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原则,如果流行语具有足够的生命力,很可能被社会成员越来越广泛地接受,约定俗成,沉淀下来,进入日常语言系统中,而那些欠缺营养价值的流行语,也终将会被淘汰。(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朱子钰 李梦馨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