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有“酒中八仙”,八位或许不止……这日记,太有趣了

大众日报记者 许志杰

2020-03-25 21:04:20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读《丁山日记》,犹如走进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著名学者的日常生活,有收支状况,比如1936年1月份的“收支一览表”记录:1月1日,收入50000元,支出1200元,结存3800元;1月2日,收入300000元,支出0元,结存300000元。有几处不解,其一,收入50000元,支出1200元,结存怎么是3800元呢,可能是丁山先生笔下有误;其二,两天进账350000元,估计不是工资之类的月收入,应该是稿费;其三,这笔看起来数额不小的钱与现在之比是多少,假如1比1,那就相当可观,如果10比1,还说得过去,也是35000元,比数再大就不值一提了。对当时情况不甚了解,今昔也无可比性,权当作个了解,《丁山日记》中此类记录还有不少,数额不一,不再列数。

还有通讯录,每年都有几次更新。《丁山日记》始于1936年止于1950年,那个时段中国社会正经历民族危难,全民抗日,人们在动荡不安的混乱之中,居无定所,日夜迁徙,都是正常的生活状态,通信地址变更亦属常态。比如史学家顾颉刚的住址,丁山在日记中就记了好几个:平、西郊、成府、蒋家胡同、杭州马坡巷13号,不久之后又重新记录为:蓉、北郊、崇庄桥赖家新园子、国学研究所,这应该是顾颉刚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地址。丁山先生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经沈兼士、鲁迅先生的推荐,任厦门大学助教、中山大学教授,中研院史语所专职研究员,此后执教四川大学、中央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其中在山东大学时间最长。因而丁山先生的朋友圈非常广大,多为当时学界名流和知识界领军人物,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像舒舍予(老舍)、李济之(李济)、周予同、童书业、董作宾、徐中舒、蒙文通、梁思永、石璋如、沈从文、郭沫若等,都与丁山先生频有书信往来,交流甚多。在《丁山日记》里这些人的名字频繁出现,他们每一次地址的更迭,丁山先生都是第一时间记在日记中,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会因为某一个人住址的变化而失去联系。

想不到的是作为著名学者,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丁山日记》中亦出现打牌、喝酒这些字眼。丁山先生志在研究中国古代史,他尊重传统又不为传统所局限,对于与史学有关的学科都进行了系统梳理,最后以文献结合甲骨文资料进行综合性评价。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从认字开始,对甲骨文进行考释,写出了很多诸如《释梦》等影响学界的著作。此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安阳殷墟的发掘,与董作宾有着深厚的友谊,编辑《安阳发掘报告》,完成《新殷本纪》、《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等,对甲骨文及商代历史的考证与研究起到引领作用,至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是这样一位学界大咖,写了那么多深不可测的著作,天天伏在书桌前看书、查阅资料、奋笔疾书,竟也拿出宝贵的时间放松自己,娱乐一番。1939年11月1日,丁山先生日记:“晨起八时上课,十时归……午赴友人宴于松鹤楼,晚在家为高式潜饯行,又打牌十二圈。”不知道高式潜何许人也,肯定是与丁山交往很深的人,要不然不会有请客饯行、打牌十二圈的雅兴,只是不知当时丁山先生们玩的是哪路牌,纸牌还是麻将。由此想起传说中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山东大学“酒中八仙”,八位或许不止,大概是为了凑一个有趣有故事的数字,反正都是在山大工作的著名教授,像杨振声、闻一多、方令孺、黄际遇、梁实秋、张道藩等。每到周末、节假日,就聚众饮酒,而且总是一醉方休。足见那些学术研究成就卓著的人,绝非如我们所想“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生活情趣广泛,该喝酒时就喝酒,该打牌时就打牌。

丁山先生青年时代曾患肺病,抗战之后,由于子女多,生活艰苦,为衣食奔走四方,无力继续医治和休养,以致不断加重。在他的日记中常有“病未进食,至晚渐可”,“病痊,精神仍疲敝未上课”这样的文字,可见丁山先生的身体多么糟糕。限于当时缺医少药的医疗条件,丁山便自己动手翻阅有关中医书籍,搜集一些老中医的药方,自诊自治,减少因病带来的痛苦。《丁山日记》就有很多中药方子,有的是医治肺病,有的则是平日多发的一些不适症状。像“治水肿方,田螺、大蒜、车前草,研为膏,大饼贴腹上,水从便而出,数日愈”,又如“治喉鹅方,虾蟆衣,凤尾草,洗净捣细,入盐末、梅肉,煮酒各少许,和之,再研细,用布绞汁,用鹅毛扫患处,随即吐痰。消失。”也有简单的药方子,如治痱子“用黄瓜擦之”,现在不少老人给孩子治痱子还用这个法子,非常有效。类似的药方在《丁山日记》有好多处。民间有俗语,大夫治不了自己的病,况丁山先生这样的大学者。他之所以记下这么多药方,无非就是自己疼痛难耐时,或孩子小有不适之时备用,并不能真正医治病根。1950年前后,丁山先生病痛难忍,不得不住进山东大学医院,经查他的肺部已经溃烂到只剩下三分之一,无法治愈。1952年1月,丁山先生逝世,那年他还不满51周岁。

其实,《丁山日记》记录的生活细节较少,多记录其上课、会友、写作、读书心得等,以上所述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更丰满更富有生活情趣有血有肉的丁山先生,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据先生后人丁敬介绍,丁先生性情耿直,是个心直口快、心地善良的人。他和郭沫若是老朋友,后见郭疏于学术研究,就直接写信批评他“不务正业”,对郭沫若这样的名人他也直言不讳,足见其性情是多么率真。拜读《丁山日记》,还见丁山先生是一位造诣不凡的书法家,蝇头小楷书就的日记,甲骨文题写的月份年头,行书所录的诗文,行云流水般写给陈梦家、顾颉刚、刘敦愿的信函,力透纸背,苍劲雄浑,力道千钧,是一种力与美的享受。谢谢丁山先生,先生每天不辞辛劳留下的日记,是难得的精神、学问财富,当珍爱,时习之。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许志杰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