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喵”手办后的博物馆进行曲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2020-05-20 02:49:35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博物馆是近年来文化旅游界的热词。过去,博物馆里的文物、藏品躲在玻璃柜中,面孔古板、乏人问津;而今,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它们以各种方式和姿态“走”进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亲近博物馆,乃至跟着博物馆去旅行。那么,博物馆“火起来”究竟有何秘笈?如何进一步“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打开一张野餐餐布,美食与鲜花围绕,仰卧草坪享受亲子时光。5月16日上午,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周末活动,令市民王艺喜出望外:8岁的女儿捧着“寻宝图”穿梭在总督楼“认”文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采集树叶制作植物画,自己动手做牛油果沙拉,享用家庭牛排套餐。

“整个体验都非常棒,之前孩子不爱来博物馆,更想去游乐场,现在这里有吃有玩又有文化体验,孩子很感兴趣,下次还要报名!”王艺还注意到,“馆区疫情防控做得很放心,大概三五组家庭在草坪区活动。”

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出游人群把博物馆列入游览计划。尤其是伴随着文博类综艺节目的热播,“跟着博物馆去旅行”、“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成为受更多游客青睐的旅游方式。数据显示,央视《国家宝藏》开播后,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在携程上,国内博物馆旅游线路已达近千条。

最近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云游博物馆”、直播带货,这些原本与博物馆不沾边的,变为博物馆的全新亮相方式。工作人员化身“主播”,线上解读博物馆的历史、馆藏、文物、文创和展览。不少博物馆和讲解员口碑蹿升,备受好评,成为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新尝试。随着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全国博物馆的“云游”活动更加精彩纷呈,公众足不出户也能纵横万里领略祖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传承,开阔文化眼界,尽享文化盛宴。5月18日,在“文物山东·岱海同天”山东博物馆直播联动活动中,10家文博单位按顺序依次进行直播接力活动,每馆30分钟,活动持续5小时。用时下观众接受程度较高的“云游”博物馆的形式,满足大家对文博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为全网用户奉献了一场山东文化旅游的饕餮大餐。

同时,网上看展、线上游览、直播购物,一系列“云游”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公众亲近历史文物、传承文化经典的热情。以敦煌研究院的“云游敦煌”项目为例,网民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窟建筑,还可以参与“私人定制”壁画故事等互动活动。该项目上线10天,总访问量已超500万人次。

家住济南的大三学生张智雅,疫情期间“云游”了十多家博物馆。5月17日下午,在“了不起的中国博物馆——文创有意思”直播专场,张智雅在听博物馆文物故事的同时,入手了不少文创“好物”。其中,来自山东博物馆的衍圣公·文曲喵功能手办,颇受欢迎,它的创意来源于馆藏文物“明衍圣公朝服”,被网友称为“可爱潮玩”。

此外,除了恢宏壮观的“国家队”,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青岛贝壳博物馆等一些专题博物馆也办得特色鲜明、妙趣横生,由小众走向大众,吸引了不少游客。

从“冷”到“热”,从“物”到“人”

“10年前,博物馆以物为本,保管好藏品是第一位,至于什么样的观众看展览、是否喜欢看,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苏州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喆在采访中说,如今博物馆的理念发生了转变,教育成为博物馆首要功能,观众被放在第一位。据调查,苏州博物馆70%的观众来自外地,“这促使我们思考并探索——怎样调动文化资源为游客更好地服务”。

博物馆从“冷”到“热”,背后是由“物”到“人”观念的转变。这其中,文旅融合释放了发展新动能。专家认为,博物馆与旅游业相结合,需要转向,即向产业靠近、向旅游者的消费习惯靠近,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意发展空间。

一枚小小的贝壳能打开通往蓝色海洋的大门,偏自然科学类的青岛贝壳博物馆,近两年成为不少学校研学旅行的热门打卡地。馆长耿秉介绍,在当前的研学旅行市场,博物馆因自身资源禀赋和独特魅力,非常占优势。从携程上可以看到,大家对博物馆评价最多的就是贝壳种类繁多,讲解生动专业。从往年情况看,青少年观众占7成以上,研学旅行占一半。

记者采访发现,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公益性明显,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叠加产生“1+1>2”的效果。一项研究表明,2018年,南京博物院为南京市带来了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收入约16.19亿元,带动了1349个直接就业岗位和4722个间接就业岗位。

同样,2019年,济南市博物馆的创新,为济南“夜经济”提供了更多选择。一方面,逢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开放夜场参观。济南市博物馆在国庆节、重阳节延时开放至晚6点,满足千佛山景区游客的观展需求,国庆期间市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达到7000余人,同比增长35%。打造市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并开放至晚9点,为游客夜间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下辖场馆济南曲山艺海博物馆夏季延时开放至晚8点,吸引近万名游客前来体验曲艺文化。另一方面,推出“夜游博物馆”专题活动。济南市博物馆以馆藏文物和济南历史文化资源为策划元素,利用古琴乐舞、话剧表演、“碧筒饮”体验等多种形式,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活动持续至晚8点半。济南曲山艺海博物馆作为“全国非遗曲艺周”分会场,下午3点至晚8点的演出吸引大批曲艺爱好者前来,要求返场之声不绝于耳。

山东博物馆馆长郑同修认为:“因为博物馆,爱上一座城,爱上齐鲁大地。这是我们博物馆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火”起来,更要“活”起来

博物馆如何由“火起来”向“活起来”转变?要做到“活起来”,就要让文物的价值内涵“活起来”。必须紧扣机构定位和功能,在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上下功夫。

采访中,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直言,文创是博物馆服务的延伸,好的文创是博物馆的一部分。“观众喜欢一个文物,不可能把它带走,但可以把凝聚着文物元素的文创产品带回家,承载一段美好的参观体验。”

然而,做好文创并不简单,记者了解到,有的文创毫无新意,一个物件印哪家牌子就属于哪家;有的文创费尽心思,顾客却不买账,因为不接地气。

真正好的文创,一定是文化和创意的完美结合。在孔子博物馆,最热销的文创产品是一款“考我不倒”不倒翁。“不仅因为‘佑考’寓意好,还有很多现代设计理念在里面。”作为孔子博物馆唯一授权方,山东丘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博介绍说,比如夫子的造型是圆圆的,这样更受欢迎;材质是无毒的搪胶,即使小朋友误放在嘴里也不用担心;价格非常亲民,而且设计团队国际化等等。“博物馆坚持走原创路线,所以我们每一款文创产品至少打磨半年。”刘博向记者展示了讨论群里刚刚被“毙掉”的一款设计图案。

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和服务水平,离不开先进技术。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文博系统开启了一场几乎是全覆盖的集体“云游”行动。5月17日,记者搜索国家文物局官网显示,“博物馆网上展览板块”已收录423个展览,其中,有全景故宫、大哉孔子展等148个虚拟展览。

“云游”给公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和文化熏陶,突破天气、交通、客流量、地理环境等传统旅游形式的局限,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使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拥有“诗和远方”。“云游”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在于:有了数字化探索,更多人更早地可能与故宫里的珍宝、莫高窟的壁画、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等见面。他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近距离领略这些艺术瑰宝的风采和博物馆的魅力。事实上,通过VR等现代技术,线上观展的体验已非常接近现场参观。

“博物馆+新技术”,打破了常规观展的时空界限,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期以来,文博行业在社会服务方面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一直是滞后的,橱柜式展陈、文字和人员解说成为历史常态。本次疫情防控要求的倒逼,客观上推动了文博行业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新常态。”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