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消失的“棒槌花边”

大众日报记者 刘 磊

2020-07-12 11:50:2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不能消失的“棒槌花边”

一个圆形的大布墩儿上,十几条特质棉线缀着十几根“小棒槌”,“小棒槌”的另一头缀着或翠绿或藏蓝的琉璃珠子。李国英巧手翻飞,噼里啪啦飞快地将几十根“小棒槌”交叉穿梭,眼花缭乱间,记者感受到了临淄花边的编织魅力。

“这就是临淄花边的基本编织方法,以前临淄妇女几乎人人都会。”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淄花边传承人之一的李国英告诉记者。

“母教女,嫂传妹”

每到农闲时节,在农村的大街小巷、农家土炕上,三五个妇女簇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用手熟练地调弄着几十个“小棒槌”,叮叮咚咚的碰撞声像奏起动听的乐曲,几天时间,一件精美漂亮的工艺品便完工了。李国英的幼年,就是在母亲和姐姐的棒槌花边碰撞声中度过的。

“小时候,看着母亲在昏黄的灯下编织花边,有种说不出的美。”李国英说,童年的时光静静地流淌过去,织出的花边也带着安逸的乡土之美。

十九世纪初,《临淄县志》曾记载,棒槌花边“家家有艺,户户发网,恃此糊口者不下万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经济条件差,编织花边是临淄人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母教女、嫂传妹”的传承方式,让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学会了这门独特的手艺。

耳濡目染下,初中毕业的李国英,也能独立织出精美的花边。“那时候就跟着了迷一样,母亲干农活没时间织,我就和姐姐轮流织,靠织花边一个月能赚三四十块零花钱,是笔不小的收入。”李国英回忆说,“织花边不需要出门,不但可以用零碎的时间赚钱补贴家用,而且工作时间也相对自由,深受当时妇女的喜爱。”

基于对花边的喜爱,毕业后李国英去了临淄花边厂工作,三十年间,她编织的花边制品远销欧洲,也见证了花边制品的繁华年代。

光编织方法就有百十种

临淄花边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年间,就诞生了梭子长条小花边,并世代沿袭。1887年,有外国人发现临淄梭子长条花边与意大利的棒槌花边相似,就将意大利的棒槌长条花边带进了临淄,故临淄花边又叫“棒槌花边”。心灵手巧的临淄人,将传统的工艺与西方的编织技术进行了结合,形成了如今制作精美的临淄花边。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装修,其中一部分用的就是临淄花边。

记者了解到,临淄花边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手工艺,光编织方法就有百十种,密龙、纺结、介花、稀布、辫子……从开始设计图纸,到刺版刷样,到编织缝连,到镶嵌刻余,再到漂洗熨烫整理,如果要织成一件3米长的成品,需要十几个编织工忙活半年时间。

李国英告诉记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家家户户的农村妇女都靠编织花边挣外快,花边厂拿到国外的纸样后批量放给投放员,投放员在农村的大集上分发纸样,为了拿到纸样,有时会出现十几个妇女疯抢的场面。领到纸样的妇女就像抢到饭碗一样,高兴地回家开始忙活,等全部编织完工,小心翼翼地包起成品再到大集上交到投放员手里,换回自己的“工资”。

手工花边制品有着机器无法替代的灵气和美感,小型作品精美绝伦、玲珑剔透;大型作品高贵典雅、大气豪华,是欧美国家所喜爱的装饰用品或消费品,代表了中国手工编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因为工艺精湛、实用性和观赏性俱佳,临淄花边产品曾畅销东南亚、欧洲、美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由于金融危机,临淄花边的出口销售越发不景气,而做惯了出口外销的临淄花边样式,回到国内并不受欢迎。

花边技艺值得传承

小棒槌还在欢快跳跃,李国英却有些感慨,“如今会这项技艺的只剩下一些老人,年轻人都不爱学了。”这项做起来复杂的手工艺曾一度为当地农村妇女带来不菲的收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加的赚钱手段让这项较耗费人工的技艺逐渐被摒弃。如同大多数国内珍贵的民间手工艺一样,面对现代化的科技、高效率的机械、速食主义的社会心态,临淄花边也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尴尬境地。

“现在的年轻女孩都愿意出去打工,在家里做手工不但复杂,并且收入低。”李国英介绍,“花边新手一天挣不到10元,即使是熟练工一天也挣不到几十块,现在还会织花边的,年龄最小的就算我们‘70后’这一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些年来,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学习花边工艺,临淄区文化馆邀请李国英和几位花边制作人举办免费的培训班。起初,因为觉得新鲜,每年大概有30-40人前来报名学习。但好景不长,渐渐地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

“年轻人过来看看这些花边,都觉得漂亮喜欢,可真学起来,太浮躁、坐不住。”李国英说,花边是精细活,不扑上时间和心思是出不了徒的。而这两样,恰恰是当下年轻人最缺乏的。

如同好酒总不会被遗忘,精巧的技艺也总有欣慕它的传人。去年,有一个外地的妇女辗转找到李国英,要求拜师学艺,这让李国英感到很欣慰。“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一定拿出浑身的本事教。这么精美的花边制品,值得传承下去。”(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 磊 通讯员 吕鑫鑫 报道)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