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带你看到更真实的鲁迅

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2021-10-20 17:44: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一套78册、3.2万页的《鲁迅手稿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于近日面世,被专家评为“鲁迅研究的最新重大成果”。

“鲁迅的手稿,是这一位中国文化巨匠在创作过程中思维状态、心理特征和艺术追求的生动记录。”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兼秘书长周令飞说。此套《全集》的出版,让我们站在新起点上,更真切地阅读、理解、研究鲁迅先生。

收藏小我 共享大我

鲁迅先生逝世后,手稿即陆续影印出版。最早的版本是1937年6月上海三闲书屋、文化生活出版社据手稿影印的《鲁迅书简》,收录1923年9月至1936年10月鲁迅致亲友信札69封,按时间顺序编排。

此后,鲁迅先生手稿的出版种类不少,显得颇为热闹,但在编辑体例、印制效果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此次重新出版的《全集》,可谓众望所归。

全书分为《文稿编》《译稿编》《书信编》《日记编》《辑校古籍编》《辑校金石编》《杂编》七编,分别收录鲁迅文学创作手稿、翻译手稿、书信、日记、辑校整理古籍相关手稿、辑校整理金石相关手稿及前六类手稿之外的鲁迅手稿。各类之下按手稿写作、翻译或出版时间排序。其中,文稿、书信、日记增加体量不大,但也有不少重要的新发现和新亮点。如《文稿编》首次收录《鹭华》等手稿,而《译稿编》收入译稿30种,首次收录《文学者的一生》等11种译稿,第一次实现鲁迅译稿的完整出版。

较以往版本而言,《译稿编》《杂编》此前从未出过全集,分别新增1518、5612页。其中,《杂编》共计5612页,均为首次出版,主要包括课堂笔记、题字、设计与题签、批校、剪报、家用账、票据及其他难以判定体裁和归类的手迹等。

“中国手稿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表明,手稿的概念需要更新,手稿的范围需要扩大,除了已经列入手稿范畴的文稿、书信、日记、译稿和辑校稿,举凡读书笔记、课堂笔记、题签、排印校稿,以至画稿、艺术设计稿及其他杂稿,只要是鲁迅的手笔、墨迹等等,都是手稿,都应属于收录范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王锡荣说。

而《书信编》收录3319页手稿,较文物出版社版新增了1195页;《辑校古籍编》收录手稿11249页,较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新增3537页;《辑校金石编》收录手稿6058页,较上海书画出版社版新增2778页。

“手稿影印出版的编辑理念也在更新:以往的手稿影印本,都没能逐一标明手稿的来源,绝大部分也没有标注尺寸,还有的进行了尺寸缩放和局部处理,不仅给研究和利用带来了困难和误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学术价值,还给造假者留下了作伪的罅隙。”王锡荣说。此套《全集》在每种手稿首页详细著录名称、时间、数量、尺寸、收藏者、备注等相关信息。原则上据手稿原件原大影印,少数尺寸过大者予以缩印。对稿纸上的残破和污损之处不处理,以尽可能反映手稿原貌。除《日记编》外,各编均制作索引。索引单独成册,附于全书之末。

编辑出版更完整、更高水准的《鲁迅手稿全集》,一直是鲁迅家属及后代的美好期盼,并予以始终如一的支持和配合。“我的祖母许广平早在解放初期,就毅然决然地分批捐赠了绝大部分鲁迅手稿、日记和书信给全国多个文博机构。之后,又在一些重要历史节点,捐出了原打算传家的鲁迅写给家人的手迹,包括专门留给父亲的‘两地书’原稿,这些珍贵的手迹,父亲说他甚至未曾亲眼看过、亲手摸过。”周令飞介绍。

周令飞回忆,鲁迅家属最后一次捐赠鲁迅手稿是在2010年。“父亲为了成立鲁迅文化基金会,在重病中向国家文物部门捐出了有鲁迅亲笔签名的所有鲁迅作品初版单行本。这一切捐赠的初衷,源于鲁迅家属的一种传统共识:收藏小我、共享大我。由国家出版,广布天下,才能有效整合,对鲁迅手稿实施永恒集中保护,才能更有效地传播弘扬鲁迅的文化和精神。”周令飞说。

引人入胜的形象观照

正如周令飞所分析,鲁迅先生的手稿全集,是对他恢宏文学通道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形象观照。

鲁迅先生对自己手稿的保存、整理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鲁迅早期的创作文稿,因其尚未成名,保存下来的确实不多。而他早期辑录古籍、抄校金石,为学术研究准备资料,积存大量手稿,不但没有丢弃,且精心保存。

鲁迅在北京后期,已颇有文名,到厦门、广州任教时,更为注意保存手稿。如1926年创作的《朝花夕拾》的手稿,几乎全部保存下来。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这些文章大多在他自己或朋友办的刊物上发表,收回手稿较为容易。

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鲁迅保存手稿的努力。如他在1926年11月13日给出版商李小峰的信中说:“有一篇《坟》的跋,不知《语丝》要一印否?如要,请即发表。排后并请将原稿交还漱园兄,并嘱手民,勿将原稿弄脏。”

1935年5月25日,鲁迅先生给黄源写信说:“《世界文库》已见过,《死魂灵》中错字不少,有几处自己还知道哪一个字错,有些是连自已也不记得了。将来印起来,又要费一番查原本的工夫。于是想,生活书店不知道能将排过之原稿还我否?那么,将来可以省力不少。所以想请先生到校对先生那里去运动一下,每期把它取回来。大约书店是用不着这稿子的了。”

1936年3月9日,鲁迅先生又致信黄源:“《死魂灵》原稿如可收回,乞每期掷还,因为将来用此来印全本,比从《译文》上拆出简便,而且不必虑第一次排字之或有错误也。”

当然,关于手稿,鲁迅先生也有幽默的一面。有一次,萧红看到鲁迅的手稿出现在鲁迅寓所附近的小食摊上用来包油条,就告诉了鲁迅和许广平。鲁迅1935年4月12日在给萧军的信中说:“我的原稿的境遇,许知道了似乎有点悲哀;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我自己是在擦桌子的,因为我用的是中国纸,比洋纸能吸水。”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书法也很谦虚,曾对友人写信道:“看我的字,真是可笑,我未尝学过。”他书法面貌的形成完全是一种自觉的结果,这与他长期对历代古籍文本拓片的收集整理及对艺术的深刻领会不无关系。“鲁迅手稿也是其书法之大观,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因而,从真迹的角度、尽量以原尺寸影印出版鲁迅手稿作品,更能增强其文学和思想力量的巨大吸引力。”对于此次出版的全集,周令飞说。

作为多年研究鲁迅手稿的专家,王锡荣说,鲁迅手稿总体上具有排列规整、字体清晰、较少修改、页面干净、气韵生动等特点,“只要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在现代文化名人手稿中,没有人像鲁迅手稿这样规整(作为书法作品或影印出版的除外)。这里说的规整,主要是说页面排列、文本格式和总体面貌。你可以看到,鲁迅的所有手稿,无论是创作稿、译稿、书信、抄校、日记,还是别的什么文体,也无论用什么纸张,格式和页面都会排列得很规整,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

在形态演变上,鲁迅手稿修改率总体上较低。各种手稿中修改率最高的,是创作文稿,尤其是杂文,但总体上是比较少的。而鲁迅的抄稿,就几乎没有修改了。事实上,抄写过程本身不可能没有差错,只是,鲁迅的习惯是把抄错的撕掉。正因为如此,鲁迅留下的抄校古籍和石刻手稿有6000多页,绝无一字修改。鲁迅手稿也没有大段删除的现象,最极端的情况也就是一两行的删除和改写。至于写完或者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的情况,绝无仅有。只有一篇《势所必至,理有固然》稍微特殊一些,这篇未完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是鲁迅写后弃之纸篓,被许广平悄悄“抢救”回来的。

托尼学说 魏晋文章

在新增内容较多的《辑校古籍编》中,有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嵇康”。鲁迅先生一生在校勘古籍上投入很多精力,仅《嵇康集》就校注了十多次,留下大量手稿。如嵇康集稿本225页,嵇康集写定稿125页,嵇中散集122页,嵇康集校文12页,嵇康集逸文1页,嵇康集目录3页,嵇中散集考6页和嵇康集序3页等。

从对嵇康的偏爱,可见鲁迅的魏晋情结之一斑。“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 魏晋文章’。当时的友朋都认为这副联语很恰当,鲁迅先生自己也不加反对。”这段在鲁研界耳熟能详、极富轶事色彩的开头,见于孙伏园先生的回忆著作《鲁迅先生二三事》。

根据孙伏园的释义,“学说”与“文章”是各自独立的存在:在思想上,鲁迅尤其在学生时代深受托尔斯泰的大爱主义和尼采超人论的影响;而在文章的气韵风格方面,则承扬的是魏晋古风。除了常规分释上下联外,孙伏园还慧眼独具地指出托尼二家学说,按一般说法是正相反对的,然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同受他们的影响,是因身为一个思想家或批评家而非哲学家的立场。

以嵇康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去伪存真,仿佛就是鲁迅的远年知音。鲁迅与嵇康在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诸多趋同性。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崇尚自然情性却不失君子之德;鲁迅激烈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提出“立国先立人”,同时也有“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的呼吁。

尤其是面对风雨飘摇的乱世,文人该何去何从?1927年7月,鲁迅先生有一篇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稿,给出自己的思索。作为长期承受精神苦闷的人,嵇康“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而鲁迅则是将苦闷化作了斗争的动力。鲁迅先生对魏晋的选择,不仅是出于个人的兴趣,更是希望通过对魏晋旧事的追寻,找到中国文人的出路。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907年,东京,各种思潮涌动,孙中山、梁启超、章太炎等思想家在引领不同的潮流。彼时,鲁迅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到日本两年以后日语过关了,他没有在东京闹腾,而是一头扎到仙台去了。他很有独立性,一开始就表现得很强。我们从思想层面看,鲁迅接受的东西比较复杂,他整体选择了革命,可是他又不是一个激烈的革命派。如果他热血沸腾回国执行暗杀,可能就不是鲁迅了。”鲁迅研究专家李新宇剖析。

1907年前后,鲁迅打定主意,走文艺道路。“实际上他选择了一条根本不能解决吃饭问题的路,他是没有考虑自己怎样挣碗饭吃。文艺确实是一条很遥远的路。那时想让中国人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有价值、尊严、权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人在日本问他,在中国做什么事最赚钱?他很认真地想了半天,回答说‘造反’。可他没有选择造反,而是选择了那么虚的一条路,那么远的一条路。”李新宇分析。

鲁迅先生手稿中的每一个字,恰恰是这条路上的一粒粒石子。据悉,后期,《全集》将有数据库问世。当读者翻阅鲁迅手稿时,能感受到鲁迅写作的习惯、方式、手法以及特点,并看到鲁迅写作艺术的精湛,以及思想的闪光,看到更真实的鲁迅。(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昱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