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模范|李保玉:即使只有一条腿也要尽心尽责为村民服务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2019-10-22 20:20:09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即使只有一条腿,我也不比别人差,只要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尽心尽责为人民服务。”李保玉,一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一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如是说。15年前,他放弃百万家业,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求思求变谋发展,硬是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谱写出了一曲“单拐踏出幸福路”的美丽乐章,他个人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十佳自强模范”“山东省乡村之星”等称号。

1969年,李保玉出生于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自幼左腿残疾。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庭负担,李保玉跟随邻村师傅学习书画和工艺美术。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学会了绘画、刻字、制作牌匾,并在村里破旧的关帝庙开了一家代销点。

1990年,李保玉认识了一名曲阜的工艺师傅,开始跟他学习扎花技术,他的扎花产品也顺利卖到了邹城,并与泗水县城11家工艺美术社和各乡镇达成了长期供应关系。1992年5月,李保玉成家,从事个体经营的李保玉看到县城和农村的发展差距,便带着妻子到泗水县城操办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工艺美术店。由于经营得当,生意越做越红火,陆续在县城开了4家店铺。不到两年的时间,李保玉的工艺美术店已经实现了对泗水15个乡镇的全覆盖,收入也已过百万。

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但是李保玉心里仍然记挂着老家的父老乡亲。2000年,他回村承包荒山种植果树,并发出“千亩荒山荒千年,治不好荒山誓不还”的豪言壮语。2002年7月,经组织考察,李保玉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04年6月,圣水峪镇党委找到在县城经商的李保玉,确定他回村担任支部书记,此时的东仲都村已经9年撤换11名支部书记,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间”。得知回村党支部书记,李保玉的母亲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你父亲就是村干部,在村里工作只会得罪人,不能去!”妻子也不同意:“我们生意做得好好的,回去当什么干部?”亲戚朋友也纷纷劝阻。李保玉浑然不顾,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一意孤行”,坚决要回村。

2004年7月,李保玉走马上任,在党员大会上,他承诺竭尽全力不负组织与村民重托,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上任后的李保玉第一把火就“烧”到了村村通工程上,他从家里拿出6万块钱,修建了2400米的道路;紧接着,协调水利部门争取5万元资金,在村内打大口井一眼,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基础设施建好了,发展产业才是硬道理,他的第三把火瞄向了“冬干”,他带领村民整理土地300亩,发展核桃和大樱桃种植。这三把火既改善了村庄环境,也烧进了群众的心坎里。2005年1月,在村“两委”换届中,李保玉以全票当选村支部书记与村主任。

2017年4月,县委宣传部包村干部来到该村,李保玉与第一书记共同商议借势发展的路子,以产业和乡村旅游两方面留住人。说干就干,两个人北上沂源、潍坊,考察樱桃和百香果种植,南下鱼台,考察木耳种植。回来后,李保玉协调资金200多万元,开始在村北整地建大棚,村办公室、大棚、家构成了他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要拄着拐杖多次往返。有一次查看大棚建设情况时,一不留神摔到在结冰的地面上,他艰难地从地上爬起,不顾疼痛立即投入工作,等晚上回到家,挽起裤腿一看才发现腿已摔得一大片淤青。李保玉付出的真情与努力感动了乡镇领导,感动了包村干部,更感动了党员群众。

经过100多天的努力,东仲都大棚樱桃、百香果、木耳产业成功构建了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眼看着产业初具规模,却缺乏人才管理。李保玉动员自己在日照工作的儿子李根,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创业,与父亲共同带领群众致富。先后注册成立了泗水县三淼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泗水三淼商贸有限公司,注册了“三淼”和“仲都”两个商标,利用电子商务优势,发展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带动了全村60余人就业。

产业留人路子铺好了,环境留人也得下一番功夫。与东仲都村一河之隔的南仲都在2016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东仲都村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倘若能够借助南仲都村丰富的客流资源,我们也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对村民致富不也是好事一件嘛!”李保玉心想。通过积极争取,2018年,东仲都村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区,总投资1600多万元。目前,已建设完成龙湾书房、陶艺坊、木工房等场所,突出山水风貌和传统文化特点,打造“农业+教育+艺术+旅游”为主题的青少年自然艺术教育基地。

作为一名残疾人和村党支部书记,李保玉时刻把保护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作为自己的责任,总是带着感情落实好、解决好各项民生工作,为村民服好务,组织宣传发动村民积极参加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村民参保及医保率达到99%。每年春节、中秋节、国庆节,都带领村干部开展“富帮贫,结对子”帮扶活动,走访慰问村里的孤寡老人、百岁老人、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残疾人家庭。投资37.2万元发展残疾人扶贫基地1处,安置32名残疾人就业;筹集资金33.5万元,新建“幸福港湾”一处,364平方米;改造危房11处,为老年人、残疾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报道)

责任编辑: 王建国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