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企业导师,实地参与实践,山东这所高校这样打造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2020-06-02 16:46:3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最近,正在浙江义乌运营两家跨境电商公司的201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万幸有了新的期待。

5月15日,山东联合竟成总经理李懂善为山东女子学院经济学院国贸专业学生上了一堂课,作为该专业大三学生的万幸课后感慨,“正是我们运营电商公司所需要的干货,非常期待后续课程。”

这堂课,标志着山东女子学院——济南国贸电商产业园合作跨境电子商务社会实践课程群正式起航。这也是该学院以成功申报省级跨境电商实训基地为契机,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基地建设方面进行的新探索。

“这是学院政校企双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又一重大举措,更是学院坚定前行在‘政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融合办学’特色发展之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该学院副院长田玉丽表示,经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外贸发展新业态,调整和优化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向,并积极依托“产学政研”深度融合模式,着力打造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外贸企业中高层次跨境电商人才梯队,破解制约跨境电商人才短缺难题,服务山东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业务拓展与能力提升,提升山东省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新探索的契机

省级跨境电商实训基地的成功获批

开设跨境电商的校企合作课程,契机是该学院2019年成功获批了山东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

之所以能够成功获批,得益于该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依托山东省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专业建设支持,学院逐步形成了建设思路清晰、硬件设施完备、软件配套到位、师资力量雄厚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田玉丽介绍。

专业建设也颇有特色。“为适应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搭建了“一体两翼一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国际商情大数据分析能力、商务外语应用能力为两翼,以产业、高校、政府和科研“产学政研”协同育人平台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该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培养过程,为培养学生具体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田玉丽说。

省级跨境电商实训基地的成功申报,提升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学院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在做好省级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学院积极探索政校企融合。实训基地申报成功后不久,田玉丽就带领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主任孙海洋、报关与国际货运教研室主任霍媛媛、国际商务教研室主任周红云以及跨境电商工作室负责人郭华等人,赴济南市历下区国贸电商产业园考察交流,探讨校企深入合作。此行收获匪浅,以“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为原则,双方围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数字贸易发展研究和研讨、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跨境电商大赛、跨境电商运营团队培育、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在进行了多次协商讨论之后,今年4月21日,山东女子学院与济南国贸电商产业园校企合作签约授牌仪式举行。通过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跨境电商人才孵化中心”,依托国贸产业园跨境产业合作联盟,共建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培养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时机成熟时可协商成立数字经济(数字贸易)产业学院。

一场跨境电商校企深度融合的改革实验就此拉开序幕。

大三学生创业

鼓励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导向

学生万幸说真的是“万幸”,遇到学校和济南国贸电商产业园的共同打造的跨境电子商务社会实践课程群。

按照该学院实践课程的教学安排,他去年下半年来到浙江义乌实习,为期半年。此次前去义乌实习的学生共24名,“义乌是国内跨境电商的前沿,因此我们首选了义乌跨境电商实习基地,并在去年下半年派出了首批实习学生,”郭华说,“除了义乌,还有济南国贸产业园和长清区外贸企业联盟,这也是我们两大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这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也为跨境电子商务社会实践课程群建设提供了合作的机遇。”

这次实习并非“放养式”管理。实习期间,学院跨境电商创新团队成员为实习的顺利开展和实习效果的保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该学院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多次前往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指导,除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外,还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实地调研,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实习期间,万幸和几位同学发现跨境出口B2C正处于黄金发展期,空间潜力巨大。实习结束前,他萌发了想注册一家电商公司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专业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说干就干,利用实习期间所赚的钱,他联合另外一位同学,去年12月份在义乌当地注册了两家电子商务公司,其中一家名为“义乌市芒来电子商务”,“芒来是蒙语‘勇敢’的意思,”他说,希望能够学以致用,勇敢创新,坚持走下去。

经过几个月运营,目前这两家公司营业额月平均在10万美元左右。“注册公司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万幸说,更多是为了学有所用,在实践中去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在运营这两家公司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更有主动性和针对性,“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深,实践应用能力也有了提升。”

基于前期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上,该学院更加坚定了 “一体两翼一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并不断推进“一体”、“两翼”和“一平台” 与产、学、政、研的深度融合,依托省级跨境电商实训平台、济南市国贸电商产业园平台、长清区外贸企业联盟平台、学校跨境电商工作室、跨境电商创新等团队平台,逐步构建课程融合、实践融合、就业融合、创业融合的“四融合”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这是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应用型、高素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郭华说,目前已经有不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产生了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万幸只是其中一个案例。

↑图片说明:正在义乌办公室办公的万幸。

引入企业导师

校企合作聚力课程特色创新

受疫情影响,让学生们翘首期待的跨境电商实践课程5月15日正式线上开课。李懂善作为企业运营者,依据自身多年从业经验,结合疫情防控之下国家政策与国际市场的变化,从如何选择合适的物流方案以及跨境物流风险、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跨境平台空运物流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并对外贸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山东省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由于课程内容“接地气”,课堂互动热烈。正在代理运营阿里国际站一家公司的唐美榕,针对自己在出口箱包业务时遇到的清关问题进行了提问。“李老师的答复很有实操性,一下子帮我解决了难题。”她说。

干货满满的课堂得益于之前双方不断探讨所形成的课程方案。在正式开课前,双方就课程模块设计、课程授课方式、业务训练方式、企业参与方式进行了热烈探讨,不断推演,最后确定围绕跨境国际物流、跨境国际营销和跨境直播营销三个模块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其中跨境直播营销是当前最热门的一个模块,也是顺应了最前沿的时代潮流和发展需求,”郭华说,这进一步为女院学生跨境电商课程以练代学,全方面向实战环节靠拢铺砖筑路。

之所以引入企业导师,这也是该学院培养模式之一:“1+1”跨境电商专兼职教师队伍。“这个团队的第一个‘1’是校内专业老师,多半是博士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第二个‘1’是校外企业导师,主要来自阿里国际站、外贸企业、Wish等企业或者机构平台。”郭华说,李懂善就是其中之一。

引入企业运营者参与课程建设,这极大弥补了教材知识老化、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我们要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单靠课堂远远不够。”张太乐说,在他看来,校企深度融合之后,实现了优势互补,借助实训基地建设和企业的实验平台,教师也可以根据遇到的问题开展科研活动,更新知识,实现教学科研双丰收。

探索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国际商务硕士点建设

对于这次校企合作,双方均寄予厚望。

企业的需求是科研和人才。该学校跨境电商团队在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人才招聘、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功能规划,逐渐成为济南市重要的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并充分发挥女性在商务方面的优势,打造有特色的女性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我校学生和在我校培训的学员已经走上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下的工作岗位,并开始利用跨境电商技能开拓国际市场。”田玉丽说。

目前,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学院在建立跨境电商工作室和省级跨境电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校企双方都在探讨可以成立数字经济(数字贸易)产业学院的可能性。“在南方跨境电商发展快速的城市,成立数字贸易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郭华说,经过几次南下调研,他们认为一旦智库建设和政校企合作发展顺利,择机成立数字贸易研究中心也是势在必行。

对于未来,双方将以国际经济和贸易“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着力培育跨境电商方向人才,通过合作推进国际商务硕士点建设,共同探索跨境电子商务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今后,将重点围绕国际留学生培养、国际商务硕士点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跨境电商高级人才培养特色活动。

高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此次合作还将充分发挥政—校—企—行业四方协同作用,激发各方在资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共同开展山东省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发展研究。

“我们计划将来召开推进山东省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发展研讨会,定期发布山东省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发展研究报告,为进一步促进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田玉丽说,她对这次校企合作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责任编辑: 禹亚宁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