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为什么令人泪目?大众日报《发往前线的家书》出版座谈会上给出了答案

大众日报记者 李丽 刘芝杰

2020-11-13 18:51:1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鲜艳的红色丝带扎起来,封面烫金的“家书”二字闪闪发光,爱尔莉莎特种纸印刷的高级质感让在座的每一位嘉宾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抚摸起来……11月13日早9点,大众传媒大厦4楼会议室,会场里响起翻书的声音,《发往前线的家书》出版座谈会暨赠书仪式正式举行。《发往前线的家书》(以下简称《家书》)由大众日报和山东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与会领导、嘉宾共同品读家书里的“抗疫精神”。

“在今年战‘疫’最吃劲儿的时刻,大众日报发起‘发往前线的家书’大型公益活动,在省卫健委支持下,活动迅速掀起高潮。2月13日22:44,‘发往前线的家书’专题在大众日报客户端全新上线。”座谈会主持人,大众日报新媒体运营中心主任兰传斌简要介绍了《家书》出版的背景,该书收录100封感人至深的往来家书,包括序言、纸短情长主题歌、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全名单、精选家书、大众日报记者前线报道以及后记等,书中插图既有家书作者提供的原始图片,也有本报记者在抗“疫”前线的新闻图片,图文并茂再现一段段感人瞬间。

“今年9月中旬在济南举办的首届中国(山东)文旅博览会上,有位大姐在我们社的展台前,边看这本《家书》边流眼泪,只这一个瞬间就让我感觉到这几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山东文艺出版社第二编辑室主任冯晖介绍了《家书》出版经过,她评价“这是一本让人落泪的书!” 冯晖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今年8月份《家书》出版之前,我们联系了美国的多伦斯出版社,预计在明年3月份,《家书》的英文版将在美国出版面世。”听到这个消息,在场的嘉宾都点头称赞。

“讲好中国故事,人类共通的情感是很好的切入点,相信家书会成为中国故事中最动人的篇章。”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李海燕也对《家书》即将出版英文版给予高度评价。

自1月25日我省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以来,全省一千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一线,这为《发往前线的家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省卫健委宣传处处长吴黎明很早就来到会场,并认真地阅读家书。在致辞中他表示,在“战疫英雄”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忘我奋斗的关键时刻,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大众日报开展了“发往前线的家书”大型征集活动,面向我省全体援助湖北医护人员家属,征集发给前方亲人的“家书”,在后方为前方战士鼓劲加油,体现了援助湖北医护人员家属的深情大义,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在这些平凡质朴的家书里,我们看到了牵挂与不舍,看到了自豪与揪心,更看到了识大体顾大局的深沉家国情怀。”

一封家书,纸短情长,在大红色的横幅下,一捆捆扎着红绸带的《家书》在会场里传递,从省卫健委、大众日报领导手中郑重地送到各参与家书征集活动的医院代表手中。就像接过一份份珍贵的礼物一样,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图书敬英雄,送给英雄的抗疫战士和他们的家人!丁敏、郭海鹏、程鹏、冯菲菲、王东、马腾,6位家书作者及一线抗疫英雄们站成一排,手捧家书合影留念。此刻,曾经义无反顾奔向战场的他们,手捧沉甸甸的图书,也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经由一本书向社会各界传递。

掌声、掌声、还是掌声……

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王玉梅现场欣然接受了大众日报的赠书并出具收藏证明,《家书》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文献资料被永久收藏。

王玉梅在讲话中指出,作为一张诞生于战火硝烟中、有着81年光荣历史的党报,大众日报一直扮演着“战疫记录者”的角色,做到了“逢战有我,新闻有我,历史现场有我”,用一个个故事为这段历史存档,这些记录将是我们重温这段特殊历史的永恒记忆。“从这一意义看,我们都肩负着记录、书写、保存山东记忆、传承齐鲁文明的责任与使命。”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李宁作为医院代表发言,他说,齐鲁医院先后派出四批150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医疗队出征伊始,医院就建立了包括所有队员在内的宣传报道工作群,队员们把在前线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思所悟,都第一时间传到群里,由宣传部的同志及时的收集总结梳理。“通过收录这些书信并以赠予书籍的形式致敬援鄂英雄,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大众日报社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各界对广大白衣战士的关心和厚爱。”

李宁的感谢之情得到了与会嘉宾焉然的共鸣,她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文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她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封封家书更显得弥足珍贵,字里行间弥漫着牵挂和理解,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更涌动着深深的家国情怀,让每一个阅读的人为之动容,内心充满了感动和力量。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是一位哈佛归鲁博士后医生的父亲写给前线儿子的信。“后悔没有学医,要不然就可以跟你一起去”,这是一位丈夫写信给前线的妻子的信。“谢谢你的理解,待归来与你共战高考”,这是一名妈妈写给儿子的信。可以说,每一封家书背后都是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爱与责任……

主持人一边翻书一边念起了家书里的金句。在场的每一个人也跟着这些金句回到了那些“烽火连三月”的日子。

座谈会现场,来自援鄂医疗队的5位同志作为家书“主角”,分享了在一线收到家书后的感受,山大二院医生程鹏还把给他写家书的妻子同样是山大二院的医生冯菲菲带到了现场。

“我的家书在本书第206-207页,刚才我又重读了一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丁敏是山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重症护理组组长。她作为一线代表第一个发言。大年初一,她来到黄冈,刚到时那种严寒的天气,紧缺的物资,简陋的环境,让所有人倍感压力,大约两周后收到一份特殊的家书,书写者是重症医学科所有家人。尽管丁敏对前线的困难轻描淡写,但面对“英雄”,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投过来尊敬的目光。她说:“回想起当初见字如面,是那么激动与喜悦,感谢大家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本书将是我个人作为历史的存档,也是最珍贵的礼物,这里面的一封封家书像一道道光芒,记录我们所有人坚定战胜疫情、迎来曙光的信心。”

会议期间,山大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哈佛大学博士后郭海鹏一直在翻书,看了又看。他对这本图书的制作和图片的处理给予了高度评价,“费了很大的心血”。郭海鹏和父亲的两地书是本书收录的首封家书。他说:“平时我们感情不会去流露,很难去表达出来,反而在一些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家书成了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说到动情处,郭海鹏推了推眼镜,“我的家庭是五代从医,从父亲的家书里对出发时的感受,面临什么,体会更深,有一些医生之间的同感和共鸣。真正是家国情,人间爱。”

听他讲到自己在出发的大巴车上收到父亲的家信,那份人间情感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不知不觉间编辑冯晖的眼睛红了。

“我是二女儿出生第15天去的前线。”山大二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程鹏和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冯菲菲坐在一起,他更希望在这样一个场合表达对妻子的感谢。“在孩子满月那一天收到了妻子的家书,并且大众日报编辑连夜编辑发布在了客户端专题里。”程鹏的桌面上的家书打开到第168-169页。他说,“尤其是最后一段,当爱人说请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孩子老人,这时候我的心才完全放下来,才能义无反顾地,毫无后顾之忧投入工作。”

“人生意义不在于获得了什么,而在于留下了什么。最重要的是给后代留下一种精神,留下一种情怀,留下一种正能量,让他们知道前辈是有觉悟的人,是可以为事业为人民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人。非常感谢大众日报的领导,把我们的故事留下来, 把这种抗疫精神传播出去。”

一边听程鹏说,记者也一边回想起那天晚上10点半,当听到山大二院通讯员说前线战士的孩子满月,妻子写了一封家书,我们的值班编辑连夜“秒编秒发”了这封家书。

济南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副所长王东特意穿上了援鄂医疗队的队服,他说,“我是援鄂医疗队的普通一员,我也是家庭的顶梁柱,我对我的家庭有一点内疚不安。”他的话让现场陷入了一片安静。

“对我而言,收到家书的时候一直保存在手机里。我回来后还跟爱人开玩笑,我从来没见你写过这么好的书信,错落有致,很有层次。我给孩子看这是妈妈给我写的信,将来孩子作文就由你来辅导。”王东的幽默也化解了现场的沉默。“家书当时给我莫大的鼓励,让我安心踏实,我会把这封书信作为一个纪念一个珍藏,我也会把这本书回去拿给我的孩子读,一篇一篇地读,留存下去。”

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护士马腾是当天第一个提前来到会场的嘉宾,她是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于2月6日踏上飞往武汉的逆行之旅。马腾在座谈会现场回忆了当时刚到武汉的场景,“为了给每位患者更好的照顾和治疗,也为了节省紧缺的防护物资,我们连续10个小时不吃不喝,虽然筋疲力尽,但是对于病人的感谢,大家说的最多的话却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马腾的家书是医院写给她的,收到医院领导写的家书,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们就像是牵挂孩子的父母,无论多忙都没有忘记在外工作的我们……”她说,”一封来自家乡的信,在那个最严峻的形势下成为了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医院用最温暖最有力的文字支撑着我们,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回报,也懂得只有逆流而上,才能欣赏到不曾遇见的美好。”

在大家发言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嘉宾模糊了双眼,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冯晖悄悄拿起了纸巾,记者的笔也已经颤抖得写不下去。

“就像我们的总编辑赵念民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若干年后,人们依然会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个春天,而那时,这些质朴的家书,会成为不少人漫长回忆的一个因由,那些滚烫的句子,依然会湿润双眼。”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李海燕在总结讲话时首先引用了家书的序言。

她说,新闻人的荣耀是记录和推动历史。家书活动,是我们抗疫报道的一部分。“回望家书的推进历程,在全民战疫的历史性时刻,我们党媒人与人民同在,我们见证,我们记录,我们书写,就像我的同事们说的,我们为伟大的历史写下草稿。在座的各位,还有你们身后共同抗疫的各行各业的人们,是我们的共同起草人。”

真情无疆界,家书越古今。

我们相信,疫情终将过去,战疫家书和家书背后的故事永远流传;

我们相信,生活还将继续,战疫家书传递的温情、感动和正能量将伴我们继续前行;

我们相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伟大的抗疫精神将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剪影,铭刻在我们民族的精神谱系。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丽 刘芝杰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扬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