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⑧|协同创新,开启海洋“大科学时代”
大众日报记者 杨国胜 肖芳 苗楠 贾馨儒 蒋兴坤 王召群
2022-06-17 06:28:5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山东视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发展把舵领航、指引方向。总书记深入基层一线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在齐鲁大地留下坚实的足迹,在齐鲁人民心中留下温暖美好的记忆。
6月4日起,大众日报报纸、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大型主题报道。大众日报记者沿着总书记在山东视察的足迹采访,还原历史、再现场景,展现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历史担当和精神魅力,反映全省各地牢记嘱托、踔厉奋进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激励党员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走在前、开新局”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今天刊发第八篇《协同创新,开启海洋“大科学时代”》。
□ 本报记者 肖芳
行时披星戴月,驻时彻夜忙碌,从近岸浅海到深海大洋,一艘艘科考船载着中国海洋科研团队,胸怀强国梦想,丈量星辰大海。这些科考船,每一艘都有自己的所属单位,却常常是“一船出海,多方受益”。
不久前刚从东海返航的“中渔科211”号调查船,隶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可在1个多月的航程中,它除了完成所内的渔业资源调查任务,还免费搭载了来自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两个科研团队,完成了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科考任务。
打破机构壁垒、实现航次共享,这里面的“牵线人”,正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青岛蓝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4年前,总书记考察时,我们的科考船共享平台上只有24艘船,基本都是青岛的。现在,已经增加到37艘,而且拓展到了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全国13家科研单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副主任龚奇勇介绍,每个季度,实验室都会发布各科考船近期可共享船,有科研需求的团队可申请搭载,以较低成本甚至免费出海科考。这既降低了海洋科研成本,也避免了重复调查等现象。
“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非常振奋!”再忆彼时场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栽毅内心澎湃如昨。2019年,全球排水量最大的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在青岛交付使用,科考船更新换代,推动我国深远海科考迈入新的阶段。
牢记总书记嘱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在过去的4年中,实验室的科研产出总量、高水平论文数量、获得的奖励、承担的项目等主要指标全部翻番,还勇担国家级平台使命,在海洋领域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与其他领域相比,海洋科研具有大平台、大交叉、大协同、大系统的特点,需要建设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王栽毅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集结起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科研、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优势力量,以功能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开放工作室、公共科研平台等方式开展常态化合作。协同创新平台以更顺畅的沟通、更高效的对接、更低价的成本进行互动,催动“透明海洋”“海底发现”“蓝色生命”“健康海洋”等重大科技工程源源不断产出创新成果。
作为“透明海洋”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海燕”,是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部分)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在国际上首次下潜至10619米的大洋深渊,开启了海洋科研万米观测新时代。
据“海燕”水下滑翔机工程师马伟介绍,天津大学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组建联合实验室后,“海燕”研发团队通过“问海计划”等项目获得了经费和人才支持,通过科考船共享平台获得了更多免费海试机会,与科学家建立深度合作,研发和应用驶上了快车道。短短几年内,“海燕”在航程上从2000公里延长至4000公里,在深度上从4000米突破至10000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及共建单位的成熟技术、产品,可以十分方便地‘为我所用’,不仅提高了海洋高端装备的国产化率,实现了自主可控,还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高端装备联合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任翀,在主持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项“全海深无人自主潜航器”的研制过程中,对协同创新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深有感触:这种全海深无人自主潜航器,在国外的研制周期通常为5至8年,而我们只用了两年半。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搭建的开放共享平台,为海洋高端装备的研发提供了一个高效“生态系统”。
王栽毅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将继续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发挥战略科技平台作用,着力破解海洋系统认知这一瓶颈问题和世界难题,支撑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跃升,为建设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已刊发篇目: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④|深耕“两创”,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生活
责任编辑: 蒋兴坤 王召群 签审: 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