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大学录取通知书,可以用心但不应奢华

大众日报记者 于新悦

2022-07-10 10:01:3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于新悦 孙智蒲

又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的时期。

近年来,一些高校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可谓下足了功夫,别出心裁的录取通知书频频登上热搜,或“宝石”镶嵌,或绸缎包面,甚至连芯片、3D打印等都用上了。各种“花式”通知书层出不穷,但一些高校通知书的设计理念远超“通知”的基本功能,通知书变得雍容华贵,含“金”量颇高。

日前,教育部在《部署做好2022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首次提出,“各高校要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制作录取通知书,避免铺张浪费”。这是教育部部署高校录取工作时,首次对录取通知书提出要求。

这一提醒十分有必要。

录取通知书对新生的意义不言而喻,既是“入校就读证明”,也是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涯的纪念,兼具“实用性”和“收藏性”。高校赋予录取通知书更多花样,既是想让通知书有更高的收藏价值,满足新生们的期待,也是宣传学校自身的特色。

但是,不能为了特色就不计代价,还得算算账。有些奢华版通知书的“大礼包”,每份的费用起码也得百八十元,再算上每届几千到一万不等的学生数量,总体来看,这着实不是一笔小钱。而这笔钱,花在教育科研上,比用在制作通知书上更重要。

有言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之大,更不在录取通知书上。

录取通知书有纪念、保存的价值和意义,只要简洁、大方、易保存,就可以完成自身使命。适度设计可以有,但应该在一定的限度内。

实际上,不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实现了两者兼顾,既精致,又有内涵。

例如,从2007年开始,陕西师范大学用毛笔书写新生录取通知书。撰写者包括老教授、书法家、在校生和校友。每年无论请到谁,他们都会一笔一画地在录取通知书上留下对新生的祝福,传承感、仪式感满满,体现了学校尊师重教的传统。

几年前,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会附上一张书单,上面列举了校长推荐的、包括《论语》《科学史》《中国哲学简史》《经济学原理》在内的96本书,以此希望同学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书香之气”扑面而来。

比华丽的修饰更重要的,是通知书设计有没有真正把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表达出来。让录取通知书回归本质,增一些务实朴素,多一些简约节俭。

责任编辑: 禹亚宁     签审: 刘芝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