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丨“00后”博士拟任南大副研究员,除了惊喜还有更多期待
大众日报记者 赵丰
2022-07-16 10:20:3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赵丰 路文琦
今年,首批“00后”大学生毕业,开始走上工作岗位,而4岁上小学、14岁考入南京大学的“00后”女博士李悦文即将在南京大学担任副研究员,相当于副教授职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的身影出现在高校科研队伍中。今年5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新晋青年教师张志维拒绝60万年薪offer,26岁博士毕业留校获聘副教授;26岁工学博士李晟曼获聘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4岁工学博士侯涛刚被聘为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26岁冯磊成为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弘深青年学者引进人才、教授、博导……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青年学者被重用,正是“唯才是举”人才选拔标准的体现。这些“90后”、“00后”的青年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较大的科研热情。张志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微波/毫米波,和5G/6G通讯密切相关,在5年读研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0余篇SCI论文;李晟曼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25岁便在国内外影响力巨大的《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以自己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侯涛刚直博3年期间已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封面2篇),所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共计申请专利11项,并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慢慢地走向科研舞台的中央。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刚刚结束学生时代的他们又踏上了新征程,青年学者能否适应新的角色?能否在自身领域专心研究、产生新的成果?能否在经验较少的情况下培养出优秀人才?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也是青年学者们应尽到的责任与义务。成为教授后的他们应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跑出更好的成绩。
每一次“天才”少年的出现都让人惊喜。人们更为期盼的是这些少年进一步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领军者,既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又为国为民作出贡献。
想要达到公众的期许,还需要青年学者所属单位机构付出更多努力。机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关心关爱,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与条件。当然也要加强一些软性的管理与敦促,使他们获得更为长远的成长,为学术事业、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想要达到公众的期许,关键是靠这些青年的自身修为。年纪轻轻即获如此成绩,还当戒骄戒躁。这让我们不由想起宋朝王安石的《伤仲永》文章。曾经名噪一时的少年天才方仲永,因追名逐利而忽视了持续奋斗和努力,最终“泯然众人矣”。关注的热度可能是一时,在高关注度散去后,他们还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用奋斗获得更多成绩,赢得更多认可。
责任编辑: 蔡继钗 签审: 高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