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这“三个最”,说出了山东人的切身感受
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 赵丰
2022-08-20 18:56:0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李振 赵丰
“可以说,与全国一样,这十年是山东发展质量最好的十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8月20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山东”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三个最”的表述,说到了山东人的心坎上。
或许对这些年日新月异发展习以为常,未曾去想,我们已走过了如此不平凡的十年。而“三个最”,则用凝练的语言道出了山东人的“十年印象”。
你我身边的十年
——新时代十年,透过生活细微可见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送孩子的家长们或许很熟悉,每天送孩子入校时,学校会对入校学生进行健康监测。这个任务,不少学校交给了“小帮手”。济南市梧桐树舜兴东方幼儿园的“小帮手”,是一个植入人工智能的小机器人。它可以监测孩子口部、手部情况,排查孩子多发的咽颊炎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
这位“小帮手”采用的技术来自济南神思电子公司——山东“十强”产业集群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军企业。凭借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技术,其产品已在教育、政务、工业、交通等多个领域应用,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神思不是个例。十年间,山东高新技术企业增长了7倍之多。究其原因,在于山东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部署稳步推进。从“量”到“质”、由“形”到“势”,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正努力实现强势突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6.8%;入选国家级战略性产业集群7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图为海尔中德智慧园区内部)
——新时代十年,人们经历着城乡面貌大变化。
顺口溜,多为农民自创,细品往往别有深意。
“绿树掩映小洋楼,空气清新人长寿,使用沼气新能源,文明卫生又方便,条条大路通家园,乡村胜似城里面。”这是当下流传于临沂市兰陵县代村的顺口溜。
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代村顺口溜是这样的——“传单飞,大字报,停水停电小偷闹;你朝东,我往西,打来斗去成烂泥。”
对比之下,能看到发生在代村的巨变。
巨变的秘密,藏在乡村振兴这部行进的历史巨著中。山东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农林牧业总产值率先突破万亿大关,25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遍布南北,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巨变的秘密,在于农村和城市双向互动、良性发展。十年来,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近12个百分点。城乡融合发展、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多市同城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济泰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济南、泰安之间实现半小时直达;胶东经济圈五市聚焦道路交通、就业社保、政务服务、医疗服务、住房保障、权益保护6大领域25项重点任务,为居民提供了一份实用的“同城化服务说明书”。
(图为代村依托国家级农业公园打造“印象代村”夜游项目)
——新时代十年,群众获得感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俺被扶贫办纳入扶贫户,残联给列入重症残疾人,民政部门给办理低保,医保部门给办理慢性病证,儿子申请到扶贫创业基金8000元建成了蔬菜大棚……”掰着指头,细数好处,微山县韩庄镇大洼村王明来老人脸上挂着笑容。生活虽不易,但光明和希望越来越多。
笑脸背后,是脱贫攻坚完成的有力托举。脱贫攻坚时最难啃的“硬骨头”已经被攻克,全省251.6万省标以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山东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个岗位背后就是一个家庭。山东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新增就业连年超过120万人。今年,又组织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截至6月底,共开发岗位41.86万个,安置上岗人员41.38万人,半年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上岗人员大多是农村脱贫人口或零就业家庭成员,公益岗成了他们“救急难”的“及时雨”、为家庭收入“托底线”的“定心丸”。
(图为齐河县刘桥镇流洪社区绿化岗安置人员焦方军在社区小花园修剪绿植)
留鲁来鲁,“用脚”为真切感受“投票”
经济社会的宏观变化与个体微观感知之间,往往最能建立起直接映射。百姓身处实践一线,对事物观察细致、直接、敏锐,对情况的了解深刻,更能抵近事物的本质。一个区域的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方向是合乎规律还是逆势而动,人民群众心中明明白白,也会用自己的方式作出选择。
留鲁来鲁,是用实际行动说出的“真香”。留在山东,成为越来越多山东人的选择。2020年淄博提出“三年十万大学生集聚计划”,仅用两年3个月就引进10万名高校毕业生入淄,驻淄高校大学生留淄率由原来的26%提到了36.5%。
众多关注山东的省外人、赴外省创业的山东人,为山东之变鼓舞、吸引,来到山东,以新山东人的身份感受山东,建设山东。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来鲁就业,更是对山东越发强劲的人才磁力的印证。北京大学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们的就业首选地除北上广浙外,首选便是山东,4.47%的本科生、2.94%的硕士生和2.84%的博士生选择来鲁就业。较2020年,清华学子来鲁就业呈现递增趋势。2020年,来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实现倍增;2021年,通过“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山东吸引集聚青年人才80多万人。
(图片来源:齐鲁人才网)
来山东,因为山东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七年前远赴大洋彼岸求学的山东高速创新研究院研究专员刘梦菲,学成归来后主动放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工作邀请回到济南。她说,济南许多新兴企业和国企,有政策支持,对于留学归来的毕业生来说特别有吸引力。这十年,山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今年1—7月,山东新登记市场主体145.5万户,同比增长10.2%。来鲁就业乐业,天高海阔任驰骋。
新老山东人“用脚投票”,表达着自己对“三个最”的感受。山东成为全国唯一的常住和户籍人口“双过亿”的省份。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10152.7万人,总量排全国第二位,成为全国两个人口过亿的省份之一,较2010年共增加573.4万人。十年来山东人口增量位列全国第四,并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三个最”是回望,更是奋发前行的基石和信心
新时代十年,山东发展势头不减。十年间,山东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以更高质量的发展化解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矛盾,自觉坚定地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类供给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深刻转变。发展的滚滚车轮,驶出蓬勃动能。今年上半年,山东以2811亿元的经济增量居全国之首。搭乘着“齐鲁号”列车,山东人有自信走得更稳、更远。
新时代十年,山东坚持初心不改。山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鼓起来的口袋承载着人民对小康生活的期待;“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从变为“日常品”,呼应着群众对生态美好的向往……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图为济南蓝天白云愈发常见)
“三个最”展现出的是回望,是信念,更是信心。与山东人所感所察的印证,昭示着山东发展的根基、合力和方向。当大江大河与涓涓细流交织汇流,必将奔腾势不可挡的力量。
记者:李振 赵丰
策划:娄和军
责任编辑: 刘芝杰 签审: 刘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