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丨从“四新”经济占比40%,看山东蓄势新动能的决心

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 策划 娄和军

2023-01-14 19:55:0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两会快评”系列之二

细读省政府工作报告,有这样一句表述,看似寻常,却饱含力量——到2027年,新旧动能转换塑成优势,“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0%以上。

40%以上,我们可以从更宏大的视野来读懂这个数字。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经济增长引擎在哪?

从产业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放眼全国,十年来,中国新设“四新经济”企业2545.4万户,占全国新设企业的41.7%,并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四新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从区域看,山东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支点,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

叠加起来看,经济大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可以说承载未来经济发展的诸多期望。

在众多指标中高亮“四新”经济,细化进度数据,我们能够读出“四新”之于山东的不同寻常的意义。

壮大“四新”经济,对山东发展为什么格外重要?从一家企业故事上,我们或许能读懂。

2017年7月,济钢关停钢铁主产线。当时干部职工对未来发展,一度迷茫无措。而今,关停钢铁主业后第5年,凭借447亿营业收入,“无钢”济钢重返中国企业500强。济钢集团用4年时间恢复到钢铁主业停产前水平,实现再造一个新济钢。济钢建成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着数字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现代服务三大产业领域聚焦发展,掌握空间行波管制造等一批核心技术能力。涅槃重生的济钢成了济南市先进制造业的“种子孵化器”,作为空天信息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正带动着上百家上下游企业。在“四新”经济加持下,济钢以年均37%的速度递增,济钢“无钢”胜“有钢”。

山东整体产业结构偏重,面临的调结构、促转型的担子更重,迫切性更强。山东省2018年开始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刀阔斧“腾笼换鸟”。而 “四新”经济作为与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共生共长的新型经济样态,其具有相互渗透、跨界融合、高速成长等特性,既体现产业发展最新领域,也包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可以说,“四新”经济是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其对山东推进动能转换尤为关键。

山东“四新”经济,已有了哪些家底?

过去五年,山东数字经济规模增长40%以上。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31.7%,四年提升10个百分点。山东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实力全国领先。山东累计培育智能家电等“雁阵形”产业集群143个,4个集群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7个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2022年山东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0余家。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前11个月,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3.5%、增速高于全部投资7.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54.2%、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四新”经济的壮大,让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态势更加稳固,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实。

2022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要求,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0%以上,将是山东动能转换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一个新高度。

面向未来,“四新”经济突破口何在?新经济是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动力,“四新”经济突破,关键在创新,要靠好生态。技术创新是“四新”经济赖以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技术进步与创新过程,如种子破壁而出、生根发芽,需要养分孕育、阳光普照。“四新”经济突破,需要营造有利于“四新”经济的生态环境,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

——2023年,山东在强化创新引领上加力提效。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这无不和壮大“四新”经济紧紧相连。

——2023年,山东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加力提效。推动高端化提升,推动智能化发展,推动绿色化转型,这无不和发展“四新”经济密切相关。

山东加快完善“四新”经济壮大的制度体系,着力营造“四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今后五年,山东加快建设科教强省人才强省,加快塑成动能转换优势。无论是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还是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无论是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还是强力突破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皆是壮大“四新”经济的养分与阳光。

壮大“四新”经济,蓄势新动能,山东经济航船将越过激流险滩,驶向更壮阔的远方。

记者 李振

策划 娄和军

责任编辑: 蔡继钗     签审: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