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深一度丨村集体增收,“书记工程”进行时

大众日报记者 陈巨慧 郭茂英 杨庭栋

2023-02-10 07:00:0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临淄是怎么干的?

◎“打擂”比出好项目

凤凰镇2022年开展“共同富裕 一村不落”专项行动,举行“擂台比武”,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际成效为评选标准,优先对落地成熟项目村庄补贴建设资金。

◎启动资金从哪来

记者采访发现,临淄区以政策牵引支持,发挥“鲁担惠农贷—强村贷”“鲁担惠农贷—供销农耕贷”等金融产品优势,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已累计使用“鲁担惠农贷”贴息担保资金11亿元。

◎换个思路“种地”

作为临淄区首批土地托管试点镇街之一,齐陵街道探索出“街道主导、村委负责、鲁供管理、群众参与”的土地托管模式,供销社给出保底承诺,村民逐渐接受。

◎“真金白银”激励村干部

2022年,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晋位升级,临淄区制定“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按照当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量不超过10%的比例,从各村可支配收入中拿出资金奖励村班子,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其中对村党支部书记按不超过奖励资金的50%发放。区委组织部每年从区管党费拿出100万元,专项用于奖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效明显、收入增幅前50位的村党组织。

2022年,淄博市临淄区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18个,占比57.67%;50万元以上新增28个,达到116个,占比30.69%。全区378个村总收入2.51亿元,新增2700万元。临淄区今年目标是,将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临淄是怎么干的?

“打擂”比出好项目

2月6日,位于凤凰镇大薄村西侧的山东溡源食品有限公司,迎来年后开工第一天。敞阔的车间内,工人将去杂清洗后的莲藕段称重、分装、抽真空、封口,装入塑料镂空食品箱。

“公司1月初开始试生产,给美团等平台供货,年前一直干到腊月二十八才停,挣了差不多5万元。现在的日处理量在每天4吨左右,用工数稳定在30多人。”山东溡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钟朋说。

大薄村过去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建广上任时,村集体年收入全部依赖土地流转。

钟建广说,村集体没有钱,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法开展,村干部们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

看到本镇企业多的村,集体年收入动辄上千万元,村民福利待遇优厚,钟建广心里不是滋味,“每次去镇上或区里开会,总觉得抬不起头。”

2022年8月,大薄村凭借莲藕深加工项目,在凤凰镇年中“擂台比武”中夺得“擂主”,钟建广终于扬眉吐气。

凤凰镇2022年开展“共同富裕 一村不落”专项行动,举行“擂台比武”,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际成效为评选标准,优先对落地成熟项目村庄补贴建设资金。

为参加“擂台比武”,钟建广和村两委班子集思广益,最终锁定莲藕做文章。

凤凰镇有种藕的传统,全镇25个村有206亩藕池。与大薄村隔路相望的山东鹏达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活性炭的重要原料之一就是藕渣,公司流转大薄、王桥等几个村的土地,建设藕塘1800亩。大薄村发展莲藕深加工不仅原料不愁,生产废料还可以再利用,村里闲置多年的原铸钢厂闲置厂房也可以盘活。钟建广越想越欢喜,经多方考察,最终与江苏一家公司合作,大薄村出厂房和部分资金,江苏公司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共同建起溡源食品。

山东溡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藕段加工现场。(□记者 陈巨慧 报道)

溡源食品主要生产藕汁、藕粉、藕片、糯米藕等。藕汁、藕片已经试产成功。“普通藕最高能卖2元/斤,经过深加工制成的糯米藕可卖到8-10元/斤,过去很难利用的藕把子,可以通过腌制和调制改善口感,充分利用。项目满负荷生产后,预计每年将产生藕渣500吨,藕渣卖给鹏达科技循环再利用,又可以增加一笔收入。”钟建广表示,公司约20%的利润将作为村集体收入,项目稳定运营的情况下,可保证村集体年收入增加50万元以上。

“一天干8个小时,工资100元,出家门就上班,中午也不耽误回家做饭,真好。”68岁的李庆芳在溡源食品上班,工作是坐在小马扎上用小刀给藕去杂。公司试生产第二天她就被村里的大喇叭招呼到厂里,现在已经成了熟练工。“经理说最近我们要改成计件工资,干好了一天挣150块。”

为让村支书同台打擂,各尽其能,临淄区2022年制定激励村班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围绕各镇街最有特色的集体经济项目、集体收入10万元村如何稳定增收、未稳定达到50万元村如何实现突破等,每月一个主题,常态化开展镇村层面“擂台比武”。2022年以来,区镇两级已开展集体经济“擂台比武”40余场次,观摩点评村居267个,指导村级建设项目117个。

启动资金从哪来

农村金融资源相对短缺,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缺少启动资金往往是最大的困扰。对此,临淄进行了一些探索。

2月8日,金山镇西崖村南丁字步山西麓,“边河味道”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其中的育苗基地项目竣工验收后,将交付给淄博乐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培育第一批蜜薯苗。

乐恩农业总经理杨立爱2012年返乡创业。2017年开始,乐恩农业与山东省农科院红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尝试在金山镇松散的黄土中种植地瓜,确定烟薯25作为主打品种,亩产达到6000多斤。乐恩农业想要扩大育苗基地,增设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却一时难寻资金。

金山镇整合市、区两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建的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项目,破解了这一难题。项目一期工程投资1700万元,涵盖“边河味道”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等三个建设项目。其中,现代农业综合体由乐恩农业承租,打造从种苗繁育、营销推广、农产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作为承租方,乐恩农业每年按照产业项目投资额的6%,反哺周边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初步估算,平均每个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

“扶持资金分散到经济薄弱村,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将财政资金整合后投建产业项目,以项目收益反哺帮扶村庄,效果会更好。”金山镇党委副书记曹元良说,依托这一项目,可带动10家以上农业合作社壮大规模,帮助解决6000亩边河小米、2300亩珍珠油杏、800亩脆桃、100亩猕猴桃等销路问题,同时增加就业岗位130余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022年4月份,金山镇又成立企业党建联盟,由15家经济强企与1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居开展结对帮扶。

记者采访发现,临淄区以政策牵引支持,发挥“鲁担惠农贷—强村贷”“鲁担惠农贷—供销农耕贷”等金融产品优势,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已累计使用“鲁担惠农贷”贴息担保资金11亿元。

记者走访十几个村庄发现,各村庄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各不相同,除财政资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低息贷款外,有的村庄选择村“两委”骨干成员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骨干联合贷款。

在总投资200多万元的敬仲镇西周村制陶遗址体验馆,一只只古朴雅致的灰白陶器静静陈列在展览台上,器身有岁月的斑驳留影。要解码西周村制陶遗址的文化基因,将其编码为西周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筹集项目启动所需资金是个槛。2022年,西周村借助敬仲镇实施的“党建引领、村企共建”工作模式,破解了这一难题。

“镇商会牵头,镇内多家企业参与,创新‘企业投入资金—村党组织实施—第三方公司运营’模式,‘一村一策’制订详细方案,利用现有资源,策划项目、科学评估、落地实施,促进村集体增收。”西周村党支部书记曹建国说,制陶遗址体验馆项目2022年7月开建,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今年“五一”前投入使用。

换个思路“种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农村的最大资源。既要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又要让村集体增收,必须破解土地“怎么种”“谁来种”的课题。

2月6日,山东鲁供齐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农技专家来到齐陵街道东刘家村,查看托管土地的麦子生长情况。“专家说是二类苗,长势不错,建议等2月16日左右气温回升,再追一遍水。”东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崔丽丽说。

东刘家村有耕地550亩,已整建制托管给鲁供齐丰。2022年,土地总收入110余万元,减去土地管理方的分成及农户租金、分红,村集体收入近30万元,比以前村集体收入涨了5倍。原先106户村民的地块整合为一块大田后,原来的田埂、垄沟也变成田地,增加了40亩左右的土地,为村集体增收拓展了“空间”。

2021年,临淄区政府与省供销社合资3000万元成立鲁供齐丰。起初,老百姓对土地托管有顾虑。“我种了一辈子地,把地交给后生,不放心。”“我文化程度不高,立协议、签合同,我被骗了怎么办?”部分村干部也担心。

作为临淄区首批土地托管试点镇街之一,齐陵街道探索出“街道主导、村委负责、鲁供管理、群众参与”的土地托管模式,供销社给出保底承诺,村民逐渐接受。

2022年,齐陵街道21个村共托管土地6434亩,有4个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3个村集体收入实现30万元,其余14个村集体收入均达到20万元以上。“今年预计托管土地将达到1万亩。”齐陵街道党工委委员刘燕说。

2022年,临淄区齐陵街道21个村共托管土地6434亩,原先每户村民的地块整合为一块大田后,原来的田埂、垄沟也变成田地,为村集体增收增拓了“空间”。(□记者 陈巨慧 报道)

“原来,一些年龄偏大或在外上班的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的租金通常是三五百元,现在一亩地的租金收益提高到了1000元左右,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都有了较大提升。”齐陵街道毛家村党支部书记杨忠景说。

东刘家村村民于良滨在土地托管后,应聘成为土地托管网格员,对片区300亩土地进行统筹管理。网格员的工资加上托管的分红,收入比以前增加了1万多元。

临淄区交付鲁供齐丰托管耕地2.09万亩,带动村集体增收1157万元,村均20.7万元。

在以蔬菜产业为主的皇城镇,曾经遇到过种植单一、种植人员年龄偏大、与先进区县相比技术迭代不够、亩产效益低等问题。在设施农用地有限且村民自建棚投资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村集体经济壮大之路?

临淄区皇城镇北羊村千亩现代蔬菜产业园一期工程,下苗前旋耕机在大棚内翻土作业。(□记者 陈巨慧 报道)

2月9日,皇城镇北羊村千亩现代蔬菜产业园一期工程,6个全新的钢架大棚初步建完,青嫩的小苗已经到棚。“1个棚种口感西红柿,1个棚种甜瓜,3个棚种礼品西瓜,预计10天左右就能全部栽好。”皇城镇北羊村村民崔洪农,看着车上齐齐整整的小苗,喜气盈盈。

崔洪农今年66岁,自己种了2个蔬菜大棚。听说村里要将旧棚改新棚,用手机操作就可以根据大棚里的气温、湿度等进行放风、喷灌,崔洪农同意将自己的蔬菜大棚流转给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个棚占地约5亩,每亩地年租金约1500元。

“我这两年也想过要改造,但我跟老伴都这个年纪了,种不动了,再去投资改造不现实。这次村里能把我的棚改造了,算是如愿了。”崔洪农说。

北羊村党支部书记王子泉以西红柿为例算了一笔账:原来面积2.8亩的老棚,西红柿的季产量1.5万斤左右。现在的智能化新棚不仅耕地机可以进入大棚进行深耕,减少人工成本及农作物病虫害,而且在棚里就能实现蔬菜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地增产增收。一个新棚占地面积8亩,西红柿产量一季能达到8万斤左右。

自项目开始建设,北羊村好几个在外打工的80后年轻人给王子泉打来电话,都想等大棚建好后,通过租赁或者购买的形式,回村当“新农人”。王子泉却并不着急出租出售,第一期6个大棚先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先把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好,预计至少可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除北羊“千亩智慧产业园”外,皇城镇打造“平台公司、工商资本、龙头企业、合作社、小农户+党支部”的蔬菜供销模式,推动传统大棚向电气化、机械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实现土地增产、菜品提质、农户减负、集体创收的共赢。

“真金白银”激励村干部

村党支部书记往往是一个村发展好坏的关键。

齐都镇南马坊村是一个城郊村。2014年10月,通过旧村改造,改造出近57亩沿街商业用地。

2021年南马坊村沿街商业设施建设竣工,总建筑面积5.15万平方米,按当时价格一次性出售可卖3.5亿元。可在南马坊村干了2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贾宝书,一直琢磨一件事儿:改造得来的地面及建起的商业房卖了后,村集体“肥”了一时,可过上几年钱花完了怎么办?

在走访村民,开党员会,开村民代表会后,贾宝书决定:不要一次性现金收入,沿街商业房只租赁不出售,为村集体经济留下“长流水”。“当年9月份,我们通过临淄区招商平台对外招赁,有两家公司承租中标,租赁合同期限15年。仅此一项,每年村集体可增收一千多万元的收入。”

随着南马坊沿街商业综合体业户的不断进驻,村里有钱了,能为居民办更多的事了。除公益事业由集体出钱外,村民的暖气费、养老、医疗保险村里补助50%。南马坊村还为130余名南马坊户籍学童每人每年补贴费用3000元。

南马坊村南3公里外的稷下街道范家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村党支部书记袁国华上任后,探索实行沿街商铺入股,其中集体股占40%,村民股占60%。沿街商铺共计2.2万平方米左右,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进行出租,村集体每年增收700余万元。

2021年,范家村花园北路沿街房合同重新签订,价格调整,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只此一项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村民每股分红由原来的1080元/股/人增长至1807元,股民共计分红139万余元。

为调动村干部积极性,2021年临淄区评选首批享受副科级待遇的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共16人,贾宝书与袁国华均在列。

评选标准中,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明确要求:在保持村集体收入稳定的前提下,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50万元(不含50万)的,原则上当年增幅20%以上;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100万元(不含100万)的,原则上当年增幅不低于10%;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原则上当年增幅不低于5%;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上的,保持相对稳定。村居党组织书记个人领办项目的,优先考虑。

2022年,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晋位升级,临淄区制定“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按照当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量不超过10%的比例,从各村可支配收入中拿出资金奖励村班子,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其中对村党支部书记按不超过奖励资金的50%发放。区委组织部每年从区管党费拿出100万元,专项用于奖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效明显、收入增幅前50位的村党组织。

临淄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是“书记工程”,区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镇街党委书记引领把关,村党支部书记是“领头羊”。通过“三级书记”抓增收的工作体系,临淄区村级集体经济逐步走上了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村集体的收入越来越高,村民的福利越来越好,村级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大众报业记者 张吉宝 张靖怡 参与采写)

决心与办法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记者在临淄采访,感受强烈的是,这个地方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决心和迫切。

有了这份决心,办法就会多起来。

临淄的办法,一大特点是坚持区级引领统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定“三级书记”抓增收模式,将增收工作列为镇办的“书记领办项目”,作为各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现区镇村上下贯通、一体推进。二是强化考核调度,制定年度村居重点任务事项清单,将村集体增收纳入对镇村的年度考核。同时,坚持一月一调度,常态化听取工作推进情况,现场排名打分,鼓励各镇办互相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三是开展“擂台比武”。将全区涉及的10个镇办,划分为东西2个片区,每月确定不同主题,组织镇办之间、村居之间同台竞技,比措施、比成效。四是强化资金保障,用足用好各级扶持资金,防止资金使用“撒芝麻盐”。五是完善激励机制,出台专门激励措施,奖励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村党组织。

镇办层面,坚持全域统筹。在对全区所有村抄底调研的基础上,临淄区梳理总结了政策扶持型、资产盘活型、土地托管型、资本运营型、置业营收型、特色种养型、服务创收型、乡村旅游型、龙头带动型等主要增收路径。各镇办统筹镇域内土地、资本、产业等要素,动员镇村一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措施,最终要穿到村干部这根“针”上,要由村一级来实施落实。临淄各种激励措施,促使村干部动起来干起来。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既要有决心,更要有办法。临淄区抓村集体增收,有一定借鉴价值。

责任编辑: 杨庭栋     签审: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