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微历史|王维《竹里馆》:描绘晚年隐居生活的诗歌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3-03-17 06:41:2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首先声明,虽然这首诗入选过人教版初中教材什么的,但笔者个人觉得这并不是一首多么优秀的诗歌,当然,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挺好的。

这是一首“诗佛”王维自我描绘晚年隐居生活的诗歌,大意是说:我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和以撮口长啸。深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明月静静照耀。

从诗中不难看出,这其中既有安闲隐逸的乐趣,也有深深的孤独之情。

这首诗是王维二十首辋川山水诗的集成《辋川集》之一,是诗人晚年隐居陕西蓝田辋川,在看透人世繁华、归隐山林之后的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的真实记录,因此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王维在《辋川集》序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一如王维所言,《辋川集》中的每首诗歌,他的好友裴迪都有相和之作,堪称二人的同题作文大赛。比如《竹里馆》以及我们熟悉的《鹿柴》《辛夷坞》——

竹里馆

裴迪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裴迪

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

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裴迪

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

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

不得不说,相形之下,王维的作品更胜一筹。天赋这东西,有时你不服真的不行。

据《唐书》记载,开元和天宝年间,王维便以诗名闻达天下。兄弟(弟王缙)二人在两都(长安、洛阳)做官,不论各亲王、驸马,还是豪右贵势等高门大第,无不拂席恭迎。宁王、薛王更是待他像老师朋友一样。

王维诗画双绝,诗歌方面尤其擅长五言诗。同时书画也达到了非常奇妙的境界。后人评价说,(王维的书画)笔迹构思,参照造化,而创新之意、书画用笔之迹,即使有所欠缺……也不是一般绘画者所能比拟的。

但是所谓繁华易逝,前文曾经说过,安史之乱发生后,大唐生灵涂炭,无远弗届,诗人王维更是不幸陷入贼中,被强迫为官。

战乱平息后,唐肃宗对接受伪职的人秋后算账,王维差点被杀,多亏弟弟王缙等人极力营救再加上自己先前写下的一首诗佐证,侥幸活命。

所谓菩萨畏因,凡人畏果。王维早年亲身经历和享受了人世繁华,却不料遭遇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这期间的心理落差和磨难,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笔者以为,正是这人生的无常,深深刺激了王维,所以他毅然告别了尘世的繁华,转而追求一种淡泊宁静、无欲无求的生活。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经历,所以看淡。关于这一点,他和近代人李叔同何其相似。

众所周知,李叔同先生曾经是锦衣玉食的翩翩佳公子,有着很多红粉知己,但是后来某一刻他毅然告别尘世繁华,剃度出家,当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行僧”,而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人们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是古往今来,偏偏还又有很多像王维、李叔同等曾经锦衣玉食、香车宝马的红男绿女,在突遭家国之变,甚至沦落社会底层后,依然波澜不惊,淡泊自守,不颓废,不失态,令人讶然和敬佩。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是李叔同的心灵牧歌,又何尝不是千年之前王维的心中感喟呢?

受母亲崔氏影响,王维兄弟二人从小就笃信佛教,其中王维早在京师之时就大隐隐于市,每天给十几位僧人布施斋饭,以玄谈为乐。居住的斋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则两耳不闻窗外事,长时间焚香独坐,专心禅诵。

还有,王维的妻子早早去世,此后王维独身30年,再没有婚配,平时吃穿也非常简单。晚年,王维更是只吃蔬菜,不沾荤血,不穿华美的衣服。唐天宝初年,王维从诗人宋之问的弟弟宋之悌手里购得“蓝田山庄”,更名为“辋川别业”。然后进行精心修缮,引来辋水周绕房舍,又修建竹洲花坞等,和同样在此闲居的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歌咏酬唱,于是有了后来的《辋川集》。

公元761年七月,王维忽然要来纸笔留言作别远在陕西凤翔的弟弟王缙,又给平生多位亲朋故友写了告别书信,勉励他们信佛修心,然后扔下笔便溘然长逝,享年60岁有余。

文章最后,附录王维的一首名诗《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北宋苏轼有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过《山居秋暝》,再联想东坡先生的评价,真有隔代知音之叹啊。

责任编辑: 武宗义     签审: 梁开文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