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微历史|骆宾王《在狱咏蝉》:落难时的担忧和叹息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3-04-14 06:58:3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诗人落难时的作品,而且与绝大多数诗歌不同的是,本诗还配有大段的背景文字,使得后人很容易了解当时诗人的所思所想。
序言大意说,自己所在的牢房西墙外是审案的公堂,院中栽着几棵老槐树。每当傍晚夕阳西斜,槐树上秋蝉鸣唱,那声音就像清幽的叹息,凄凉悲切。这是因为心情不同于往常,还是蝉声比以前听到的悲切呢?我处境艰难,遭遇牢狱之灾,即使不哀伤,也时常自怨自艾。听到蝉声,想到要求平反的奏文已经上报,但看到螳螂想要捕蝉的影子,又担心危机还没有解除。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诗一首,赠送给各位知己。这算不上正式的文章,不过是聊以解忧而已。
当然啦,最后一句是诗人的自谦,因为这首诗后来被视为唐人“咏蝉三绝”之一,另外两首分别是虞世南和李商隐的《蝉》,按照惯例,将附录于文末,以飨读者。
回到《在狱咏蝉》,诗歌的大体意思是:秋晚之时蝉声响起,把我这囚徒的思绪带往远方。怎么能忍受这乌黑的蝉翼,对着我满头白发吟唱?
露水浓重,秋蝉展开翅膀也难以高飞,风声不时吹过,轻易就淹没了蝉的声响。没有人相信我高洁品格,谁又会为我表明心迹呢?
所谓诗言志、歌永言。本诗题为“在狱咏蝉”,明写秋蝉,而实写自己的遭遇与心境。全诗托物言志,句句咏蝉,又由物及人,句句自况,物与人交替呈现,相互映衬。进而见景生情,万般愁绪油然而生,最后借情抒情,充满对未知命运的担忧。全诗如潺潺流水,淙淙流淌,毫无做作生硬之感,堪称妙笔生花。
史载,《在狱咏蝉》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这一年,骆宾王任侍御史,因触怒皇后武则天,被诬以贪污罪名而逮捕入狱,直到次年,才遇赦而出。
骆宾王本官宦子弟,少负才名。他的父亲曾经官拜青州博昌县令,但可惜死于任所。虽然家道中落,骆宾王并不颓唐。因为他后来加入“造反派”,《旧唐书》极力贬低他,但也在短短二三百字的传记中夸赞他说,“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流传至今的名诗《咏鹅》,据说是他七岁时的作品。
按照这个节奏,跻身“初唐四杰”的骆宾王想不成名都难,然而命运却开了一连串的玩笑。《旧唐书》说他,“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还曾经因为贪贿被贬官,怏怏失志,弃官而去。而史官并没有说,所谓的“坐赃”贬官,乃是触怒了武则天。
公元684年,徐敬业以勤王救国、支持中宗李显复位为名在扬州起兵。此时的骆宾王正担任徐敬业府属、而且对武则天早已不服不忿,于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义军队伍,并写下了那篇千古流传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所谓书生谈兵,笔尖杀贼。这篇檄文把武则天的老底和罪恶彻底暴露在了阳光下,一时群情激奋,义军很快发展壮大到十万余人。
但可惜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关键时刻,徐敬业因私心过重导致战略战术失误,妄图金陵王气,而放弃攻打洛阳,结果最后一败涂地。
据《旧唐书》记载,起义失败后,徐敬业和骆宾王先后被杀,而不少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却透露说,两人都侥幸活了下来,隐姓埋名,得享天年。这些传说同样有鼻子有眼,有的甚至还有证据。至于究竟如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文章末尾附录其他两首咏蝉名篇,请欣赏: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责任编辑: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