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深一度丨“鸟类国际机场”新传
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 贾瑞君 李明 郭茂英 王彤彤
2021-12-28 06:45: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之后,在入海口处流露出更多的温柔。当高原拥抱海洋,泥沙融入滩涂,鱼虾遇上浮游生物,刹那间绽放无限生机。于是,便有了600多万只鸟儿经此迁徙、越冬、繁殖。于是,这里便有了“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
◎94只丹顶鹤回归,“绿色沙漠”再现生机
“互花米草最旺盛时侵占了1900亩潮间带,绿油油的一片,看着生机勃勃,其实却是‘绿色沙漠’。” 经过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一期)、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的实施,截至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已完成彻底治理2500多公顷。如今自然保护区的水面上,大大小小60个人工岛星罗棋布,岛上芦苇柽柳郁郁葱葱,浅滩上长嘴长腿的涉禽捕捉鱼虾,深水处天鹅在水面游弋,生物多样性肉眼可见地丰富起来。12月初在垦东121井台附近观测到94只丹顶鹤。
◎生态恢复并非“建设”或“打造”
“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鸟儿?”采访中,记者向许多从业人员询问。答案简单明了——给它们栖息地。一些地方修复湿地过多采用筑坝蓄水、大水漫灌等粗放措施,有些热衷于挖湖塑景,造成新的破坏,需要引以为戒。
在与业内人士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反复强调,恢复湿地、恢复生态,而非“建设”或“打造”,能够用自然恢复的尽量不去人工干预,不打破自然规律,不影响鸟儿的习性。比如,植被长得太高怎么办?人工去除,人和机器都容易惊吓到鸟儿,可鸟儿不怕牛羊,放牧牛羊就能控制植被高度。
◎鸟儿入城,人鸟和谐共生的新课题
鸟儿的活动区域从自然保护区范围外溢到城区,考验城市的准备。
线杆筑巢就是一道棘手的难题。“驱赶不是正确的方法,要找出一条人鸟和谐共处的路子。” “那就是防止鸟类活动影响供电安全,给线路穿上的‘防护衣’。”国网东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责李常勇抬手指向输电铁塔上的“红色线路”。与鸟儿“斗智斗勇”,国网东营供电公司摸索出一套处理鸟巢的方法:鸟巢在低危区域的,把鸟巢下方的裸导线、线夹和均压环用红色的硅橡胶绝缘材料包裹起来,避免接触鸟粪;在高危区域的,就近搬家,比如从铁塔的两角搬到同座铁塔的中间或相邻铁塔。
■文章全文
“鸟类国际机场”新传
——黄河三角洲人与鸟儿的故事
□ 本报记者 李振 贾瑞君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之后,在入海口处流露出更多的温柔。当高原拥抱海洋,泥沙融入滩涂,鱼虾遇上浮游生物,刹那间绽放无限生机。于是,便有了600多万只鸟儿经此迁徙、越冬、繁殖。于是,这里便有了“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
鸟,是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和趋势的最准确表征之一。保护鸟类及其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黄河尾闾,众鸟聚集。如何保护这里的鸟儿及其栖息地?鸟儿需要我们怎样的帮助?记者冬日探访黄河三角洲深处人与鸟儿的故事。
94只丹顶鹤回归,“绿色沙漠”再现生机
流水静沙,芦花似雪,百鸟翔集。12月正是黄河入海口观鸟的好时节。成千上万南迁的候鸟或是在此越冬,或是短暂驻留后启程南迁,晴空中不时腾起的鸟群遮天蔽日。
“今年观测到的鸟儿更多了。”12月25日中午,回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办公室,51岁的高级工程师吴立新卸下装着望远镜、三脚架、定位装置等近10公斤装备的背包,掏出笔记本——
白枕鹤一次性观测到48只,卷羽鹈鹕48只,规模之大实属少见;白鹈鹕1只、火烈鸟两大三小共5只,这是近年来保护区新观测到的鸟类物种;站在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如秃鹫、大鸨等猛禽也十几只成群地出现……
“车一进入东营,明显感到鸟儿数量的增加。”7年前开始,天津观鸟人张庆国几乎每年冬天都会驾车300多公里到自然保护区观鸟,车窗外不时腾起的鸟群和快速闪现的鸟巢成为进入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
数据印证着游人的观察。近两年,自然保护区观测到3种鸟类新物种,鸟类从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并成为东方白鹳全国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12月初在垦东121井台附近观测到的94只丹顶鹤,尤其让吴立新兴奋。不仅是因为94只刷新了他对丹顶鹤一次性观测数量的历史记录,更重要的是,在这里重逢丹顶鹤,他盼了5年。
垦东121井台位于黄河三角洲的潮间带。冬日凛冽的海风吹动潮间带的芦苇齐刷刷弯下腰,不仔细辨认,很难看清那芦苇丛中缓慢移动的“小白点”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记者见不远处的海滩上堆放着一堆枯枝,一同前来的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科高级工程师朱书玉走上前去捡起一根,“这就是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最旺盛时侵占了这片区域1900亩潮间带,绿油油的一片,看着生机勃勃,其实却是‘绿色沙漠’。”朱书玉说,互花米草地下部分能长到1米左右,根系密密麻麻结成网状,严重侵占了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生存空间,小型螺类、蛤类、蟹类等丰度降低可达60%,以此为食物的鸟类也受其影响。根据观察,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区的鸟类种数为13种,仅为其他区域的四分之一左右。2016年起,这片区域难觅丹顶鹤踪迹。
为了消除互花米草危害,当地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探索出土工膜袋围淹+旋耕、刈割+旋耕、化学治理等综合治理手段。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治理互花米草不能造成生态的再度破坏。以土工膜袋围淹+旋耕为例,治理时多遍旋耕将互花米草搅断,将沙灌入土工膜袋中把治理区域围拢,加入30-40厘米高的水。经过浸泡,互花米草窒息腐烂,治理效果理想且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经过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一期)、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的实施,截至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已完成彻底治理2500多公顷,潮间带生物种群得到了有效恢复。今年夏天,潮间带再次爬满了丹顶鹤最爱的天津厚蟹。
眼下,自然保护区内几处湿地修复工程正在施工。“今明两年将建设6个引黄口,把更多黄河水引进湿地,修复自然保护区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说,水进来后还要疏通潮沟、拆除残留的部分人工围坝,在自然保护区内进一步打造贯通水系,降低土壤盐度,丰富自然植被,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河海相通的贯通水系为三角洲注入生机,今年黄河北3万亩湿地修复区的碱蓬赤红如火,再现黄河口群鸟翔集红地毯的盛景。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动物,其种类、种群数量可以直接反映湿地生态的质量。鸟类的繁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湿地生态系统状况的改善。
“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水面。”34岁的高级工程师赵亚杰回忆起到自然保护区第一天上班的场景,“要有岛啊!”她在心里说。鸟儿的栖息地,不能只是单一的水面,它们需要休息、繁殖、筑巢、觅食的地方。如今自然保护区的水面上,大大小小60个人工岛星罗棋布,岛上芦苇柽柳郁郁葱葱,浅滩上长嘴长腿的涉禽捕捉鱼虾,深水处天鹅在水面游弋,生物多样性肉眼可见地丰富起来。
生态恢复并非“建设”或“打造”
“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鸟儿?”采访中,记者向许多从业人员询问。答案简单明了——给它们栖息地。然而细说起来,门道却不少。
不同的鸟儿对栖息地的要求各不相同,要有的放矢提供帮助。“东方白鹳喜欢在高树上建巢,而黄河口恰缺少高大乔木,它们需要的是繁殖巢。”朱书玉指向远处没有电线的“电线杆”。这几年,他们设计建设了115个人工繁殖巢,繁殖巢地上部分高15米、地下3米,高度与高树类似;巢托为不锈钢制,能抵御海边大风;顶宽3米左右,放得下东方白鹳的大长腿;位置多在水边,方便取食。“繁殖巢一期21个,第二年‘入住率’就达到了40%,第三年达到了80%。”言谈间,几只鸟儿从巢中翩然飞出。
繁殖岛讲究依势而建,坡比一般在1:10到1:20左右,水有深有浅,方便各类鸟儿取食。岛上的植被并非越多越好、越高越好,而是有疏有密,有些鸟儿偏爱在光秃秃的岛上繁殖,就需要保留一些裸地。如今自然保护区内的60个人工繁殖岛上,大都有了鸟儿栖息产卵的踪迹。今年夏天,吴立新去繁殖岛上检查,老远瞧见一二百个鸟巢密密麻麻分布在岛边。“那感觉,”吴立新闭上眼睛回味,“就像农民迎来了丰收。”
自然保护区的多位专业人士提到,各地对湿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开展了大量修复工程,但如何修复则要以科学为指导,“恢复式破坏”必须避免。哪些湿地可以自然恢复,哪些需要人工辅助,哪些需要人工重建;哪些湿地需要补水,什么季节补水,补多少水,诸多问题,应交由专业人员研判。一些地方修复湿地过多采用筑坝蓄水、大水漫灌等粗放措施,有些热衷于挖湖塑景,造成新的破坏,需要引以为戒。
在与业内人士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反复强调,恢复湿地、恢复生态,而非“建设”或“打造”,能够用自然恢复的尽量不去人工干预,不打破自然规律,不影响鸟儿的习性。比如,植被长得太高怎么办?人工去除,人和机器都容易惊吓到鸟儿,可鸟儿不怕牛羊,放牧牛羊就能控制植被高度。
多样的生态才能孕育多样的生命,湿地、滩涂、草地、农田……都是三角洲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一片区域如果缺少食物,鸟儿们就不会选择在这里生活。”朱书玉回忆,20世纪90年代,一次风暴潮摧毁了大片农田,原来五六百只在此栖息的大鸨第二年就仅剩19只,再后来就慢慢消失了。消失的大鸨让他意识到,要为鸟儿留下“口粮田”。他们陆续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土地种植粮食,农户可以得到一定经济补偿,前提是不驱赶进田捕食的鸟儿。赵亚杰说,今年大鸨基本都是在冬小麦地里观测到的,数量已达到16只。
鸟儿入城,人鸟和谐共生的新课题
天鹅、豆雁、斑头雁……今冬,许多鸟儿把东营市东八路两侧的湿地当作新家,路边不时能见到装备齐全的“拍客”来赏鸟、拍鸟。在城市里、家门口赏鸟,成为越来越多东营人的新喜好。
从2016年在城区发现东方白鹳的巢开始,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就开始追踪它们在城市的踪迹:2017年36巢,2019年59巢,2021年86巢。继而他观察自家居住的小区,一年间发现了30多种鸟,其中还有在野外很少见到的太平鸟。“丘鹬一般喜欢在晚上进城,在城市绿化带里寻找蜗牛、蚯蚓等它们喜欢的食物。”郭建三直言,鸟儿的活动区域从自然保护区范围外溢到城区,考验城市的准备。
线杆筑巢就是一道棘手的难题。鸟类喜欢在线杆铁塔上筑巢,但筑巢用的细铁丝、顺绝缘子串流下的粪便等,都有可能造成绝缘击穿导致线路跳闸。“一些地方采用驱鸟器、安装鸟刺,或是直接拆除鸟巢减少安全隐患。”张庆国说,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截然相反,比如防鸟的鸟刺吸引来喜鹊做窝。“驱赶不是正确的方法,要找出一条人鸟和谐共处的路子。”
“那就是防止鸟类活动影响供电安全,给线路穿上的‘防护衣’。”国网东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责李常勇抬手指向输电铁塔上的“红色线路”。与鸟儿“斗智斗勇”,国网东营供电公司摸索出一套处理鸟巢的方法:鸟巢在低危区域的,把鸟巢下方的裸导线、线夹和均压环用红色的硅橡胶绝缘材料包裹起来,避免接触鸟粪;在高危区域的,就近搬家,比如从铁塔的两角搬到同座铁塔的中间或相邻铁塔。“2019年以来完成了421基铁塔的绝缘处理,2020年220千伏线路因鸟类活动造成的跳闸较上年减少83.3%。”李常勇说。
鸟儿入城后,得在城里安个家。有水有食少人打扰的栖身之处,非湿地莫属。“东八路两侧曾经长期作为取土场,土地坑洼不平,盐碱严重,植被稀疏,很难见到鸟类的踪影。”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专班办公室负责人徐楠介绍,经过修复,东八路沿线形成了总长47公里、面积1951公顷的湿地,“有水塘、荷塘、芦苇塘,连东方白鹳、天鹅都被吸引来了。”
城市公园也要充分考虑鸟儿的需求。绿化不仅有草坪,也要有乔木、灌木,供林鸟栖息。水域中留一些人难以达到的“安全岛”给鸟儿栖息繁殖。郭建三说,正是因为在建设过程中保留了不同深浅的水位,喜欢浅水的鸥、鹭,喜欢深水的小天鹅都愿意在东营市的天鹅湖蓄滞洪工程水域栖息。
鸟儿入城,与鸟共生,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也在慢慢地发生改变,童年记忆中的抓鸟、偷鸟蛋变成了现在的爱护鸟、救助鸟。
“2021年救助野生动物30余只,线索基本都是群众来电。”东营市自然资源局开发区分局林业办公室的李永康,拿出2021年救助野生动物登记簿,其中不乏东方白鹳、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别说是珍稀动物,群众在树林子里见到抓麻雀的网子都会给我们打电话。”
5000万元为鸟儿让路的故事在东营传为美谈。东营市规划实施德州路东延项目穿过一片苗圃,准备施工时才发现这是一片鹭类繁殖区。得知此事,东营市政府决定确保鸟类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并将此处命名为“白鹭园湿地”完整保存,为此工程向北多绕了200多米,投资增加了5000万元。
让更多的鸟儿留在城市,伴在市民身边,城市还能作出哪些改变?朱书玉认为,城市草坪不一定全部种成种类单一的人工草坪,保留一些天然绿地,甚至荒地,不仅节约管理成本,花草昆虫也可共生共栖,为鸟儿提供觅食落脚之处。“花草树木定期喷洒药物杀虫,害虫是杀尽了,可鸟儿也没了食物。我们探讨新的杀虫方案,在保护树木的基础上,适度保留部分昆虫。”
随着无人机的普及,一些摄影爱好者操作无人机到保护区的核心区拍鸟,机器深入鸟群,影响了鸟儿正常的觅食、休息和繁殖,甚至会发生机鸟碰撞。“白天大片鸟群时起时落,很多是无人机追鸟造成的。”今年12月21日,东营提出建立“鸟类摄影不良行为黑名单”,要求规范使用无人机航拍鸟类,杜绝惊扰候鸟迁徙栖息。
鸟儿入城,不仅扮靓了城市的生活,更能带来意外的收益。郭建三说,黄河口挂着外省牌照的车越来越多。他们一般周五下午到达垦利,周六一早奔赴自然保护区观鸟。“鸟儿的价值其实就是生态的价值。”张庆国说,与其说自己是来观鸟的,倒不如说是“到鸟儿选择的地方放松身心的”。在一些国家,观鸟早已是成熟的产业。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一些观鸟组织开发了许多观鸟类产品,比如民宿、文创产品、交友主题活动,产业拓展外延很广。
在黄河口,类似的实践也已经在探索中。“每年11月大量南迁的候鸟集结,不少游客专门来林场拍鸟。”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苟水民说,他承包黄河口1.6万亩盐碱地开展生态修复,林场土壤的含盐量从千分之六以上基本控制在千分之三以下,白蜡、榆树、国槐等高大树木挺立成林,引来鸟儿光顾。企业开发了观光游、研学游等旅游项目,每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
夕阳下,百鸟归巢,润松林场啁啾声此起彼伏。苟水民说,碳交易开展后,林场可以提供企业需要的“碳指标”,“吃生态饭”前景一片光明。今年东营市获批国家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参与采写 李明)
哪里环境好,鸟儿最知道
□ 本报记者 李明 李振
来到黄河入海口,就像来到了“鸟类国际机场”。
每年有数百万只鸟儿经由这里迁徙,其中一部分在此越冬和繁殖。
这里是鸟儿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迁徙高峰期异常繁忙。全球9条鸟类迁徙路线中,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2条线路经过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5种、二级保护鸟类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见证,它们最早只是在迁徙中途经黄河三角洲,2003年开始在此筑巢,2005年首次野外繁殖2巢7只幼鸟。观察显示,今年东方白鹳繁殖雏鸟120巢324只,累计繁殖2278只。这里无疑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
控制林木虫害保护树木,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和杀虫剂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散播种子,丰富流域植被;产生的粪肥,肥沃盐碱的土地……从世界范围看,鸟类对于流域生态脆弱的大江大河而言,具有格外重要的生态环境价值。保护它们,也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换一个角度看鸟儿,它们不仅生态价值高,还藏着一本致富经。
先看观鸟人的一身装备:高倍望远镜、照相机、三脚架等专业设备加身,少则数万,上不封顶。为了天南海北欣赏鸟儿,他们不远万里北上南下追踪观察,中间衣食住行皆是大笔消费。再有“高端玩家”四处参加观鸟比赛,投入更是难以计数,给所涉及的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带来丰富商机。
生态环境优越、鸟类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地理位置偏远,但做好鸟类文章,一样可以找到致富密码。在云南一些地区,村民们投身到日益庞大的观鸟旅游产业,鸟儿喜欢什么植物就栽种什么植物,建起专门观鸟、拍鸟的“鸟塘”,在树上挂上鸟屋,自己当起“鸟导”。土特产销售等“后备厢经济”拉动了当地农林产业,餐饮、民宿、向导、背包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也随之兴旺。
如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野生动物、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685种。2017年以来,保护区湿地面积增长了12.3%、188平方公里。
“良禽”择地而栖,黄河三角洲每年吸引600多万只鸟类经此迁徙、越冬、繁殖。“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责任编辑: 王彤彤 签审: 刘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