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新观察|修复“伤疤” 废矿重生

大众日报记者 纪伟 杜辉升 郑莉

2020-08-12 06:40:1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各地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面对“环境伤疤”,临沂市将废弃矿山作为独特资源,对其进行功能重塑、价值提升,积极探索生态恢复、景观再造、整体开发、综合利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频共振,威海市环翠区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把废弃的“石窝”打造成了露天剧场,使之焕发新活力。

临沂完成135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开展综合利用

矿坑复绿“金凤”来栖

图为临沂高新区卧虎山田园旅游区,一座玻璃栈桥横跨翠绿色的矿坑。

□ 本报记者 纪 伟 杜辉升 本报通讯员 胡韬勋 李志远

“虫子取食玉米秸秆,转化为虫体蛋白和虫沙,虫体蛋白可入药、做饲料,虫沙可以种粮栽花……”7月26日,在沂水县崔家峪镇磨峪村“凤栖谷”项目,1200平方米的生态循环农业昆虫育种大棚内,沂水县凤栖谷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杨德敬捧起几只白星花金龟幼虫说。

“凤栖谷”项目的所在地,以前还是一处令当地人十分头疼的废弃矿坑。两年前,磨峪村对露天矿坑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引入社会资本,着力打造“凤栖谷”项目,目前已在矿坑旧址上种植桃树400亩,建起了生态循环农业昆虫育种大棚,当地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

无独有偶。7月27日,记者走进临沂高新区卧虎山田园旅游区,一座玻璃栈桥横跨翠绿色的矿坑,荒山点缀着片片绿意,远处还有成片的油菜花。

“每到夏天,村里人都会自发轮流看护,就怕孩子们到矿坑里游泳。由于植被破坏、山体裸露,从附近经过,山上方向总是能看到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的景象。”在临沂高新区马厂湖镇,附近的村民这样描述两年前的卧虎山。

变化来自2018年8月,一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矿地综合利用的治理行动在卧虎山采石场全面展开。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工矿废弃地复垦和田园综合体开发三结合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与政府投资一起形成开发合力,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修复与利用结合”的矿山生态修复新路子,正逐步实现“矿山复绿,还绿于民”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不到两年的时间,临沂高新区先后投入治理资金3600多万元,引入社会资本2000余万元,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先后治理修复破损山体3000亩,复垦耕地230多亩,周边260户农户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发展,解决就业岗位3000个。原本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变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游客纷至沓来。

记者获悉,临沂市在加大矿产资源保障的同时,注重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探索“三化并举、整体推进”的矿山生态修复之路,推动治理模式从分散无序到规划引领转变、治理效果从消除隐患向自然和谐转变、治理效益从环境修复到综合利用转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频共振。

临沂市将废弃矿山作为独特资源和优势潜力,本着“宜农则农、宜园则园、宜景则景、宜林则林”的原则,对废弃矿山进行功能重塑、价值提升,积极探索生态恢复、景观再造、整体开发、综合利用的新路径,整理建设用地1400多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100多亩,预计可带来潜在工业投资10多亿元。

记者从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临沂市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机制,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社会资本自主投资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目前已完成135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2.2万亩,复垦耕地4300亩,实现经济收益8.6亿元。仅今年以来,临沂市就治理废弃矿山52处。其中,沂南县整合矿产遗址等地貌资源,吸引社会投资9600万元,打造了奇幻石英文化、山水生态文化和后现代工业艺术创意的“山顶人工生态绿洲”白沙洲项目。

环翠区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矿坑成了大舞台

“石窝”剧场华丽登台

图为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嵩山街道五家疃村的“石窝”剧场。

□ 本报记者 郑 莉 本报通讯员 田常力

近日,世界知名建筑网站Architizer公布了Architizer A+ Awards获奖名单。最终,中国共揽获29个大奖(专业评审奖17个,大众评审奖12个)。其中,位于威海市环翠区的石窝剧场获得专业评审奖。ArchitizerA+ Awards素有建筑界“奥斯卡奖”之称。今年,有400多名业内人士参与评审,两亿读者参与投票,报名申请更是多达上千份,可以说竞争激烈,含金量足。

8月10日,记者慕名来到位于环翠区嵩山街道五家疃村,行至该村南山脚下,一座扁平、有多个厚重石砌柱子的神庙状建筑映入眼帘,这座“藏”在石窝剧场看台下的房子是一间充满着文艺气息的咖啡馆。沿咖啡馆前的草地绕行半圈,便能登上通往看台的石阶。记者沿台阶而上看到,采矿裸露出来的断崖成了剧场舞台的背景,峥嵘奇峻的山石被保留下来,观众面向石壁而坐,人文与自然景观相呼应让人印象深刻。

石窝子,是胶东人对矿坑的叫法。石窝剧场,原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家疃村村民采石盖房所遗留下的一处废弃采石场,总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平均高度26米,岩石裸露,土壤侵蚀,生态破坏严重,存在山体滑坡、落石等安全隐患,且由于长期无人看管,逐渐成为村民堆放柴草的区域,周边环境脏乱差,形成了村庄的“环境伤疤”。

2019年,本着“自然生态恢复,保留乡村记忆”理念,环翠区聘请中央美院何崴教授团队,高起点规划建设了“环翠轻户外运动小镇”,并将石窝改造作为整个小镇的亮点,因山就势,规划了石窝剧场。石窝剧场总投资500万元,占地4000余平方米。剧场以采石断面为背景,下陷部分为舞台,缓坡段为阶梯观众席,成为国内首个利用采石场改造的露天剧场,首创了生态修复新模式。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在剧场下方运营200多平方米的“初心咖啡馆”,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以往,五家疃村的村民活动场所只有村委办公室前的一小片空地,施展不开。现在,村民哄孩子、散步、纳凉、跳广场舞,都喜欢上这里来。”五家疃村村民岳吉叶告诉记者,她是石窝剧场的“常客”。不仅服务五家疃村,周围西庄村、台下村、北七夼村等村庄都因石窝剧场“嗨”了起来。嵩山街道针对不同文化结构、审美情趣、文化需求的人群,设计了多维度的文化活动,戏剧专场、“劳动人民最光荣”话剧表演、乡村音乐节……目前,石窝剧场已举办山东省首届乡村音乐节等演出30余场,吸引观众2700余人次。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接连上线,文化繁荣起来,村庄焕发出新活力。

责任编辑: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