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随笔丨有一种幸福,叫团圆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1-09-21 06:54:1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成功返回地球。当天,外交部发言人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说:欢迎神舟十二号英雄们回家过中秋,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为了团圆,亿万中国人,在中秋、春节等重要节日来临之际,都像候鸟一样回到老家——不管路有多远。

航天员“回家过中秋”,也许是“巧合”,但真没有比他们更远的“返乡客”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创造了工作生活90天的新纪录,这是国家科技力量蒸蒸日上的新体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飞跃,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对中秋团圆的渴望始终如一。

20世纪70年代的沂蒙山区,留有我对中秋最深的记忆。那时我算是半个“留守儿童”,父亲是个忙碌的“公家人”,一年到头看不到身影,而且越到节日越忙,但在中秋节的那一天,父亲总会托人送来月饼和江米条之类的东西。将节日落实到“吃”上,是人的一大“发明”,特别是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点心”的穿透力十足,吃了月饼和江米条,就永远记住了中秋节。但过节见不到父亲,总是有些失落。

改革开放前的乡村以农耕为主,农业耕种具有“固定人”的作用,乡村各家各户“团圆”是常态,“不团圆”是非常态。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社会流动也更加频繁,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家庭成员分散居住的情况比较普遍: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城市工作的人出差频繁,两地分居工作的情况也很常见;年轻人到外地上大学、当兵,毕业或复员转业后留在了异乡。在外地工作一旦安家,异乡就变成新的家乡,回故乡的时机,往往就只剩下节假日了。

鲁迅说:“中国人的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自然界中的生灵,从弱小的蚂蚁、飞鸟到体格庞大的大象、狮子,多有同类团聚的倾向,灵长类更不用说了。人的团聚团圆,是再正常不过的天性。

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不少家庭“不团圆”成为常态,但如果日常想团聚在一起,最好能少些障碍和理由——时常保持可以团聚团圆的能力,满足人情亲情的需要,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幸福值提高的重要标志。

现在,很多家庭都买了私家车,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建设也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半径不断扩大,团聚团圆也越来越方便。不过,从更宏阔的视野看,我们仍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比方说,进一步完善休假制度,给人们创造更适宜的休闲时间,从而不断提高人们团聚团圆的便利度。

家与国在一起,家和万事兴,国强家更好。大国小家,在团圆中守望,在奋斗中前行,我们必能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