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万户看小康|书院门前孝贤多 济宁北东野村民风好

大众日报记者 吕光社

2020-07-05 06:21:0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书院门前孝贤多 北东野村民风好

乡村儒学讲堂让这个位于泗水县圣水峪镇的山村小康底色浓

图①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在尼山圣源书院乡村儒学讲堂为北东野村村民讲授传统文化。

图②为北东野村村民张延英照顾年迈的婆婆李士英。

水泥抹墙的平房,枣红色瓷砖的大门,门楣上镶着“祥和家园”四个大字……6月13日,走进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村民张延英家的房屋外观与周围的房子看不出两样,院里水泥砌地,墙脚摆着几盆绿植,小院充满了生机。

走进堂屋客厅,沙发、茶几、电视、空调等家具家电摆放得井井有条。张延英的婆婆李士英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喝茶看戏。

“现在生活好了,吃得好、住得好;儿媳妇也好,孝顺,不能动时给端盆子、洗衣裳,里面的衣裳也给洗。”聊起现在的生活和面前的儿媳张延英,婆婆竟激动地掉下泪来:“咱坑(拖累)人,给小孩们尽添麻烦。”

“可不能这么说。”满面笑容的张延英连忙扯下一张卫生纸,像哄小孩子一样给婆婆擦泪:“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您养我们小,我们就该养您老,侍候您。”

北东野村多是山岭薄地,以种植地瓜、花生为主,改革开放前村民全靠土里刨食。“以前确实穷,我刚嫁给庞兴红时,他家里啥也没有。我婆婆不容易,拉扯6个孩子长大,从早到晚,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吃饭时她围着桌子转,都没有坐的窝。”提及过去的生活,50岁的张延英感慨万千。

2006年丈夫庞兴红到许厂煤矿当矿工,张延英也到村子里的鹏程木板厂上班,家里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2009年翻盖了现在的新房子。张延英说:“原来房子是个土屋子,屋外大雨、屋里小雨,外面不下了,屋里还漏着。”

“过上了好日子,可村民却睡不了安稳觉。”陪同采访的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兴军说,那些年村子里有点乱,不孝的、打架的、骂街的、偷鸡摸狗的、“秋里忙(秋收时节到地里偷地瓜、花生)”等行为不少。

儒者在朝则美政,在野则美俗。尼山圣源书院在北东野村建成后,2013年初推出乡村儒学讲堂活动,专家学者义务给村民讲授优秀传统文化,“孝”“诚”“爱”“仁”等儒家思想直抵人心,化民成俗,一点一滴地影响着北东野村村风民风。

“‘子路百里负米’等孝敬老人的故事,兄弟姐妹互相照顾、邻里团结的故事,专家讲的都在理,咱就得跟着学和做。”“力行而近乎仁”,专家讲的故事,张延英牢牢记在心里。

2018年7月,婆婆李士英在小闺女家居住时,不慎滑倒骨折,张延英立即跑到曲阜市中医院去伺候婆婆,并带头交了给老人看病的钱,1.8万元。有人说她:“你掏这么多,其他兄弟姊妹不掏,你不亏得慌。”张延英回答:“给老人看病,亏啥?不亏。”后来,兄弟姊妹分摊了老人看病的钱。

李士英出院回家后,兄弟姊妹开始轮流照顾她,定好每家半个月。在别的孩子家刚住了10天,李士英就想到庞兴红家去住。张延英听说后,二话没说,将婆婆接到自个儿家,不再出去打工,专门留在家里照顾婆婆,而且与婆婆睡在同一张床上将近两个月,婆婆夜里有啥事,一喊即应。

别人夸她孝顺,张延英却平淡地说:“孝子门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家里有车不算富,家里有娘才是福。婆婆年龄大了,咱得生前尽孝。”

老人康复后,不想麻烦儿孙,便自己照顾自己“单吃”。但张延英放心不下,三天两头往婆婆那儿跑,并送吃的、喝的。去年夏天天热时,张延英以“家里有空调、凉快”的名义再次将婆婆接到家里。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她好,她也对你好。婆婆这么大岁数了,还照顾俺来。”今年5月22日,张延英跟着厂里的工人一起去伐树,回来的路上车不慎出了事故,张延英右手食指骨折,被截去两节,动了手术。“从医院回来后,兴红矿上上班离不开,婆婆照顾我好几天。”张延英感激地说。

“书院门前孝贤多、民风好。疫情结束后,乡村儒学志愿者讲师李杜勇老师每周六来村里讲课,村民喜欢听,像张延英这样的孝贤不少见。“高承莲的丈夫和公公偏瘫,她一个人伺候两人四五年;庞兴如照顾96岁的老母亲,一夜起五六次,端水、端盆子,冬天冷他便穿着衣服睡。”庞兴军说,“村民现在还不算太富裕,但村风文明是小康社会的底色,我们村现在基本夜不闭户,村民出门不上锁。”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吕光社 报道)

责任编辑: 鞠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