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万户看小康|日照车家村:“这样的幸福金不换”

大众日报记者 栗晟皓 鞠杰

2020-07-15 06:19:1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车家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

“这样的幸福金不换”

图①:以前的车家村是出了名的大荒沟,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住的是20世纪80年代盖的石头房。

图②:现在的车家村绿树掩映,一排排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

日前,记者来到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车家村,一进村,便看见宽敞的进村道路两侧粗壮高大的法桐,优美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进村不远处是一方池塘,名为“四知塘”,池塘里碧波荡漾,水面上还有音乐喷泉。

池塘边的文化广场上,5位老人正在健身器材上“操练”,3名儿童在嬉戏玩耍。沿进村道路东行,绿树掩映下,一排排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

今年,是66岁村民姜来法搬到新房的第四个年头。这天,他早早地起床,在屋里屋外忙活起来,先打开燃气灶煮饭做菜,然后为母亲清洗衣物、打扫院子卫生。

见到记者一行,姜来法放下手中的扫把,热情地迎上前来。整洁的小院全部用瓷砖铺成,宽敞的屋子窗明几净。“能在村里住上这样的好房子,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比在城里住楼还要舒服,给多少钱俺都不换!”姜来法笑着说。

殊不知,20年前,坐落在奎山脚下的车家村还是出了名的大荒沟,村内土地碎石多、地力差;看天吃饭的村民经济收入低,住的是上世纪80年代盖的石头房,胡同里垃圾遍地,村里沟壑纵横,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姜来法的儿子在杭州闯出了自己的事业后,想把老两口接到大城市享福,但姜来法没有同意,只是让老伴儿前往杭州帮儿子照顾孙子,他自己选择留在村里照顾年迈的母亲。

“去了大城市人生地不熟,哪有在自己土生土长的村里生活自在啊。再说,老母亲年纪大了,我走远了也放心不下。”姜来法坦诚地说。

对故乡的眷恋可以留下部分村民,但是生活环境改善和增收之路该怎么走呢?

2002年,在外打拼的本村能人孙伟在街道党支部的动员下,放弃了年收入逾百万元的个人事业,选择回到村里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并在当年全票当选车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当时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没有钱啥都干不了!”时任村“两委”成员的姜来法说道。

为此,孙伟自掏腰包,先着手解决村民最关心、最不满意的卫生和排水沟问题。很快,车家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建起了畅通的排水管道。

村民们也积极配合村“两委”工作,拓宽村头小路、砌筑河道、整平硬化村内道路,栽植苗木、建设休闲广场、安装音乐喷泉……很快,原本闭塞的交通和破旧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内的旧房危房被分批拆除,建起了二层小楼。

在工作中,孙伟深刻认识到,“要想致富,就必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抓,既要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也要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这样才能长远发展。”

理念一提出,当即得到了包括姜来法等村“两委”成员和村内党员的普遍认可。于是,在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的同时,村里开始着手建设休闲广场、完善文化大院。同时,每年开展卫生标兵、文明户、模范老人、好媳妇、好婆婆、好儿童、优秀青年评选,让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蔚然成风,村内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要宜居还要宜业。为了振兴村里的经济,2004年,车家村建起占地80亩的工业园,搞起了厂房租赁。当年就引进中小企业15家,此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

2018年,车家村又成立了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打造集民宿体验、生态农业、休闲娱乐、高端康养于一体的车家村生态文旅产业项目——奎星园。截至目前,该景区已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实现收入600余万元。

退休后,有着多年绿茶种植管理经验的姜来法在生态农业公司干起了茶园管理员。每天除了照顾老母亲起居,其余的时间全都“泡”在茶园里,每年收入近4万元。“再加上养老保险,还有村里发的各种补贴,每个月只管拿着银行卡去提钱就行了。”姜来法笑着说。

近日,车家村还入选钉钉2020“春雷计划”,依托阿里钉钉和中国联通,打造数字乡村平台。目前,光纤、5G基站、村级局域网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已完成,为平安乡村、美丽乡村奠定了数字化基础。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栗晟皓 鞠杰 通讯员 邢慧 报道)

责任编辑: 鞠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